以下文章來源于企業管理雜志 ,作者本刊記者 韋敏

二十大做出了“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重大決策部署。探討如何加快中國產業新舊動能轉換,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有著特殊的意義。
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
朱宏任圍繞“中國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主題,就如何堅持中國式現代化方向,認識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新形勢,把握產業演進的新特點,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等問題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
我國經濟發展、制造業發展仍具有諸多根本性有利因素
記者: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及復雜的國際環境,給制造業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也使部分業界人士對制造業如何發展感到迷茫。您如何看待我國制造業發展所面臨的形勢?
朱宏任: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風險挑戰與矛盾層出不窮,既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既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也有自然界的,既有傳統的也有非傳統的,各種矛盾風險挑戰紛至沓來,給我國經濟和制造業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
清醒掌握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特點,從戰略上形成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把握與支持,既有可能,也十分必要。
2022年3月以來,俄烏沖突使得世界局勢急劇演變,國際經濟秩序越發混亂,大宗原材料商品流通受阻,價格波動劇烈,經濟下滑乃至衰退的陰影重重。
近期突發的北溪天然氣海底輸氣管道被炸、克里米亞大橋遭襲、美聯儲持續加息等重大國際政治經濟事件如何影響國際市場,企業家們正拭目以待。
IMF和世行年會2022年10月10日在紐約開幕,IMF總裁格奧爾吉耶娃和世行行長馬爾帕斯警告,世界經濟面臨衰退風險。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一度使穩定經濟增長的難度加大。
國內為了應對疫情多變的重大挑戰,局部生產鏈供應鏈循環不暢甚至一度中斷,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對制造業的平穩運行帶來劇烈擾動。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從戰略上看問題,既要看到影響發展的風險挑戰,更要看到時代賦予的難得機遇,尤其是我國經濟發展、制造業發展仍具有諸多根本性有利因素:
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得以實現的條件所在,是制造業發展長期向好的優勢所在,也是企業和企業家不懼各種風險挑戰、迎難而上的信心和底氣所在,要為我們所明了,所堅持。
近期,歐洲、日韓一些跨國企業紛紛加大對華投資,尋找制造業發展的避風港,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優勢盡顯的一個證明。
剛剛過去的三季度,按照黨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隨著國家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持續發揮效能,加之高溫天氣影響消退,經過全國上下攜手奮斗、努力拼搏,制造業景氣度回暖,經濟下滑態勢得到扭轉,9月PMI為50.1%,重返擴張區間。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比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經濟總體回穩向好。相信隨著各項政策陸續到位和各方共同努力,四季度經濟情況有望進一步好轉,全年經濟將會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十大確定了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發展實體經濟,制造業作為強國之基、興國之器、立國之本,是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和堅強支撐。大力發展制造業是落實強國戰略的有力舉措,是新形勢下黨中央提出的統一號令,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一定要身體力行。
記者:歷史地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制造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現在已邁入由大向強的發展階段。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國制造業在國內國際的地位與貢獻,以及由大向強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朱宏任:2013年至今,中國制造業步入由大向強的發展階段。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新時代我國工業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都離不開制造業”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已成為推動新時期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指引與力量。
2012—2021年的統計數字表明,國家著力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制造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三個維度看成效突出。
第一,制造業增速穩步增長
近十年,全部工業增加值(以不變價計算)年均增長6.3%,遠高于同期全球工業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盡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等沖擊,今年規上工業增速依然會保持在合理區間。
第二,制造業規模穩步擴張
工業增加值從20.9萬億元增長至37.3萬億元,其中制造業增加值由17萬億元增長至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已經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四成以上工業制成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第三,制造業貢獻穩步增加
我國制造業布局建設動力電池、增材制造等24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地方共建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建設223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建設125個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大幅提高。
制造業努力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節能智能家電全面普及,汽車快速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千人汽車保有量由2012年的89輛提高到2021年的208輛。我國貨物出口總額由2012年的12.9萬億元提高至2021年的21.7萬億元,制造業中間品貿易的全球占比約20%。
中國制造業在由大向強過程中,具備了持續發展的要素與條件,但也存在一些必須克服的困難與挑戰,突出反映在企業創新能力亟待加強、原創性技術積累不足、產業基礎存在短板、產業鏈中存在斷點堵點、高端制造仍處于攻堅階段。
制造業企業必須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匯聚各方資源,辛苦耕耘,久久為功,實現高水平的發展與躍升。
強化創新驅動,聚焦“五基”攻關
記者:中國制造業在由大向強過程中,應如何突破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基礎存在短板等方面的瓶頸,進而實現高水平發展與躍升?
朱宏任:中國制造業由大向強,是制造業通過轉型升級向制造強國目標邁進的過程。完成這一歷史性進程,需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充分發揮我國綜合優勢,堅持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驅動,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技術、企業管理水平和全球分工地位。

第一,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催生制造業發展新動能
中國把自主創新作為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既是激發內生潛力的需要,也是抗擊國際狂風惡浪的舉措。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違反公平競爭、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以各種“莫須有”名義,圍追堵截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已將100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各種制裁清單;劃定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重點管控技術,強化出口管制,嚴格投資審查。
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有效應對“脫鉤”風險挑戰的關鍵所在。
一方面,要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進制造業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形成在高技術領域的追趕、并跑直至領跑之勢。
另一方面,要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換能力,推進先進適用技術在制造業的廣泛應用,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持續提高制造業企業效率、質量和綜合素質。
要引領制造業大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把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向,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積極參與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攻關工程,著力突破技術瓶頸,建設重點技術和產品生態體系。
深入推進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共性技術供給。創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
第二,以打造韌性產業鏈供應鏈構建制造業發展新體系
要從國家戰略角度出發,立足產業鏈供應鏈,全面系統梳理我國制造業發展狀況,分行業做好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建立安全風險評估制度。
實施制造業強鏈補鏈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五基”,即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工業基礎軟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關鍵環節,全面加大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以地方政府為統領,以企業為支點,利用現有產業集群功能,挖掘產業存量的潛力,打通斷點堵點,振興傳統產業鏈,建設新興產業鏈。
中國將堅定不移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公共產品屬性,以實際行動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與各國共同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第三,以加快數字化轉型為契機創造制造業發展新優勢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破、成熟,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
數字化、智能化成為制造業發展的方向,推動工業部門的生產要素、生產方式、組織結構、生產流程、產品形態等發生全方位的深刻革命。
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是順應世界經濟數字化發展大勢、催生發展新動能的必然選擇。
要推進產業數字化,以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為基礎,推進智能制造工程、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對制造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推進數字產業化,全面部署新一代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有序推動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數字產業的建設部署和創新應用,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增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第四,以落實綠色低碳轉型重塑制造業發展新路徑
綠色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這對制造業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原材料以及生產工藝、最終產品、環境影響、回收循環等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大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加快節能低碳綠色技術創新和應用,提升綠色產品、服務供給能力,嚴控重化工業新增產能規模,從而更好地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支撐。
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任務。
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努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綠色低碳為目標和路徑,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第五,以開展服務型制造拓展制造業發展新領域
服務型制造是一種制造和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有利于推動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服務型制造集中體現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有機融合,已經成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服務型制造的資本密集度和技術密集度不斷上升,逐步呈現規模經濟和效率經濟特征,且可貿易度不斷提升,服務型制造成為新引擎的呼聲日益高漲。
制造業企業有必要通過服務型制造發展邁上新臺階,向產業鏈高端攀登,通過貿易、服務打造產業鏈延伸的巨大空間。
隨著制造業企業轉型進程加快,服務型制造將通過現代生產要素新的組合提高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力打破阻礙要素流動的壁壘,強化現代要素支撐,有效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成為制造業的新藍海。
第六,以堅持國內國際雙循環培養制造業發展新活力
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激發制造業發展動力活力。鼓勵制造業企業助力政府部門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進而增強制造業對各類資源要素的吸引力,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制造業企業技術進步離不開國際合作和競爭,動員更多企業參與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配合,開闊國際化視野、增強國際化思維,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制造業領域對外開放水平。
推動更多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加強產業鏈國際合作,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利益共同體。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中國制造業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記者:在新時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制造業企業如何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朱宏任:制造業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要厘清認識定位,抓住關鍵環節,務求全面推進。
第一,努力把握著眼未來的制造業發展趨勢
新一輪的科技發展正在孕育重大的革命性突破,制造業企業正面對一個難能可貴、不容錯過的時間窗口。
數字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基礎學科依靠新興科技手段的運用,實現了創新的加速與學科的融合,進而帶動了與制造業息息相關的科技領域的重大進展。
制造業企業絕不能只顧及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發展,要緊盯新科技革命可能帶來的沖擊甚至是顛覆性影響,尤其要關注三大趨勢。
第二,努力構建世界一流的制造業企業生態
制造業大企業是行業龍頭,也是國家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的象征。大型工業企業資產從2012年的38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60.4萬億元,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分別從2012年的21.4萬億元、23.4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7.7萬億元、47.1萬億元。
國家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的號召,制造業大企業應積極響應和行動。
要以制造業各領域的骨干大企業為龍頭,形成產業鏈配套能力全球領先,具有強大韌性和發展潛力的制造業體系,使裝備先進、配套完善、組織協作能力強的產業優勢成為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培育發展優質制造業企業擺在突出位置,積極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政策措施,保護和激發企業內生動力與活力,顯著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著力培育建設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良好制造業企業生態。
第三,努力夯筑專精特新的制造業堅實基礎
專精特新是近年來工業領域優秀中小企業集中體現的特點和制造業中小企業努力的方向。
截至2021年年末,全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4800萬家,比2012年年末增長2.7倍。其中,全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中小企業戶數達到40萬戶,營業收入逾75萬億元,利潤總額達到4.7萬億元,較十年前分別增長了23.5%、38.7%、37.1%。
截至目前,全國已培育形成5萬多家專精特新企業、8997家“小巨人”企業和848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六成深耕制造業基礎領域,超八成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鏈,超九成是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配套專家”。
制造業中小企業形成了工業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各方面的實踐表明,在制造業領域,以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為主要特點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往往具有比其他中小企業更強的適應市場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需要全力幫扶,促進發展。
“十四五”期間,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將迎來發展的高潮期,為制造業夯實發展基礎注入新動能。通過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社會的關心幫助,形成并不斷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爭取到2025年,培育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以上“小巨人”企業、一千家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同時,發揮制造業“鏈主”企業帶動作用,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參與制造業強鏈補鏈。支持中小企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特色制造業產業集群。以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市場化服務機構組成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也將進一步健全,促進制造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提升國際合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