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國民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今年4月2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5月5日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數字金融借助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構建產融共贏生態,提高金融服務制造業的效能,是賦能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
隨著數字技術和產業互聯網不斷發展,企業端數據能夠被有效利用,促進了數字金融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衍生出產業數字金融這一新型服務模式與業態。產業數字金融是以數據為重要生產要素,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在相關產業政策指導下為特定產業提供投融資、支付結算、現金管理、財務管理、國際業務、保險等綜合金融服務,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型金融業態。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和命脈,也是我國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和著力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指制造業能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服務創新為重要突破口,實現生產經營過程的智能化、高端化與綠色化發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體表現為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產品質量能夠滿足人民多樣化需求、企業生產過程清潔高效以及產業具有強勁國際競爭力。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產業數字金融助力制造業融資、保理等流程自動化與智能化,并為其提供個性化和定制化金融服務和產品。例如,華夏銀行構建了系統全流程數字化的產業數字金融平臺,積極依托有一定數字基礎的制造業產業核心企業實現系統相連,運用數字技術為上下游企業提供數字保理、數字信貸等產業數字金融服務。
第二,制造業核心企業基于自身品牌積累的聲譽主導構建了產業數字金融平臺,通過“金融服務+產業運營”雙輪賦能的方式重構了傳統金融生態中的金融資源配置機制,并助力產業鏈上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例如,海爾集團構建了產業綜合運營服務平臺(海爾產業金融),將智能制造與金融服務深度融合,通過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方式為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多元化、精細化、低成本與高效率的金融產品,還助力了中小企業實現自主創新與轉型升級。
第三,政府相關部門開始主導構建產業數字融資平臺,與傳統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助力產業數字金融有效服務制造業發展。現階段,我國多個省(市)政府紛紛與傳統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等合作搭建產業數字金融平臺,助力制造業企業從不同細分場景獲得定制化與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如南通市構建的“長三角產融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由政府主導建立、多家銀行合作參與,圍繞產業鏈內企業需求和特定業務場景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
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從產業數字金融所處外部環境來看,政策因素指明了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數字經濟規模、經濟結構和經濟波動等經濟因素影響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重點內容與必要性。從產業數字金融內部參與主體來看,制造業的行業發展周期和數字化轉型進程、產業數字金融機構的數字技術使用程度和場景觸達能力也是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一)政策因素
相關政策為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人民銀行出臺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出,金融科技要有力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數字經濟、鄉村振興、碳達峰碳中和等戰略實施。這一規劃表明產業數字金融的根本方向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銀保監辦發〔2022〕2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出,銀行業與保險業要積極發展產業數字金融,支持先進制造業、新型基礎設施等建設,打造數字化的產業金融服務平臺,并推進企業客戶業務線上化,加強開放銀行接口和統一數字門戶建設等。《指導意見》指出產業數字金融是銀行業和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并進一步細化了產業數字金融支持先進制造業建設這一發展方向,且鼓勵產業數字金融機構探索開放銀行接口、統一數字門戶等服務模式。
(二)經濟因素
第一,數字經濟規模奠定了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據國家網信辦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41.5%。數字經濟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顯,奠定了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隨著數字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大,制造業企業紛紛進行數字化轉型,可為產業數字金融提供大量豐富的多維度數據資源,助力金融機構基于特定場景高效地評估企業的信用資質。同時,制造業企業也能不斷提升關鍵業務環節的效率和協同發展的效果,實現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
第二,經濟結構改變了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雖然我國現階段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但制造業還存在缺乏核心技術、低端產能過剩、產品附加值過低等問題,亟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并鼓勵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在制造業不同細分產業的轉型過程中,其融資需求結構也會發生改變。例如,國家相關部門加大了先進制造業和服務型制造業的產業融資,限制了高污染、高耗能與產能過剩的制造業融資。可見,金融機構根據制造業細分產業的轉型方向,調整相關發展戰略和金融措施,經濟結構轉型改變了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
第三,經濟波動提高了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受全球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先進制造業等產業的供應鏈面臨著斷鏈威脅。經濟波動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完善產業數字金融的相關法律法規、基礎設施、監管規范以及風險控制模式等建設,可以及時滿足先進制造業等產業生態圈內企業的資金流動性需求,提高我國制造業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因此,為抑制經濟波動對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發展產業數字金融具有重要價值與作用,我國亟須通過大力發展產業數字金融以推動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制造業行業因素
第一,制造業的行業發展周期影響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其高質量發展的模式。初創期制造業行業面臨較高技術和市場不確定性,財務數據不完整、缺少足量抵(質)押品。因此,產業數字金融通過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等為制造業初創期行業提供股權投資。隨著行業進入發展期,其技術稟賦和生產能力逐漸增強,注重完善供應鏈布局,以實現規模化生產。產業數字金融目前主要通過供應鏈金融模式滿足供應鏈流動性需求,防范斷鏈風險。成熟期行業通常擁有更成熟的生產能力和更穩定的現金流,更注重投融資、債務管理和資產運營等方面的產業數字金融服務,以優化財務結構和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此外,產業數字金融還向成熟期行業提供可互操作的金融服務模塊,核心企業可以根據個性化需求定制金融服務,并將其開放給上下游中小企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協調、共享和開放發展。行業進入轉型期,面臨市場變革和業務模式重塑的挑戰,需要適應新興技術和市場趨勢。產業數字金融可以提供技術創新投資和專業金融咨詢服務等,支持行業向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創新。
第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影響數字足跡的可獲得性,進而影響產業數字金融的開展基礎。對于數字化轉型程度較低的企業,產業數字金融機構難以捕捉和抓取其數字足跡,更無法使用多方數據進行交叉驗證,導致產業數字金融缺乏開展基礎。對于數字化轉型程度較高的企業,產業數字金融能夠基于更完善的數字足跡建立更系統的數字信任體系,提高服務覆蓋范圍和風險控制效率。
(四)產業數字金融自身因素
第一,產業數字金融機構的數字技術使用程度影響其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本與效率。數字技術能提高產業數字金融機構的信息獲取維度、業務處理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首先,通過物聯網等技術,產業數字金融機構能獲取企業倉儲、物流、銷售等更多維度數據并開展信用評估,不再局限于財務數據,使更多創新型中小企業能獲得金融服務;其次,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實現金融機構業務自動化處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業務處理效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最后,產業數字金融機構能借助大數據等技術開展動態風控,也能借助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實現信息交叉驗證,避免欺詐風險。因此,在數字技術賦能下,產業數字金融能服務更多具備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促進制造業的創新與協調發展。
第二,產業數字金融機構的場景觸達能力影響其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前瞻性與精準性。一方面,較強的場景觸達能力使產業數字金融機構更深入了解市場變化和企業財務狀況,能在制造業企業產生流動性問題之前,及時向其提供融資,提高產業數字金融服務的前瞻性;另一方面,較強的場景觸達能力使產業數字金融機構可以與企業實時交換數據和市場信息,從而更準確地評估企業的風險狀況、盈利能力和市場前景,為企業提供更精準的金融服務和建議。
促進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完善產業數字金融的頂層設計和激勵措施,引導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政府可考慮制定明確的產業數字金融發展戰略,包括明確的定位、發展目標、政策導向和推進路徑,降低產業數字金融發展的政策不確定性。用好稅收減免與財政補貼等政策工具,鼓勵金融機構提高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服務力度。發揮政府產業基金的杠桿和示范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跟投跟貸。各級政府可以設立科研項目、提供創新獎勵,吸引更多高校完善產業數字金融的基礎理論研究,鼓勵更多創新團隊參與產業數字金融的研發和應用。各級政府可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實踐經驗,共同推動產業數字金融發展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第二,促進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提高制造業企業參與產業數字金融生態的積極性。一方面,豐富和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為產業數字金融的開展奠定基礎。完善制造業產業園區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整合數字化服務商、技術專家、培訓機構等資源,為制造業不同行業中小企業提供合適的數字化轉型方案、工業APP、技術咨詢等服務。用好數字化轉型稅收優惠政策與專項投資基金等,提高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鼓勵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加大對數字技術的普及教育投入,重視數字技術的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制造業從業者數字素養。另一方面,提高制造業企業參與產業數字金融生態的積極性。政府可考慮擴大試點金融鏈長制,與制造業產業鏈長制對接,依托產業鏈延伸金融鏈,利用金融鏈完善產業鏈,使金融服務與各地制造業發展需求聯系更緊密。可牽頭建立產業數字金融發展聯盟,加強銀行、保險公司、電商平臺、金融科技公司、制造業企業等主體之間的合作交流,普及產融協同發展的必要性,提高制造業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第三,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豐富產業數字金融服務模式。一方面,圍繞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重點業務數字化轉型、數字化組織流程變革和金融數據安全合規應用等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通過遴選樣板示范工程,總結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指南,使高效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機構發揮頭雁效應和帶動作用,推動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經驗交流和知識共享,打造協同合作的金融生態。另一方面,引導金融機構根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豐富產業數字金融服務模式。打造綠色產業數字金融、跨境產業數字金融、科創產業數字金融、鄉村產業數字金融等特色模式,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多元需求。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鼓勵產業數字金融機構海外展業、國際合作、人才引進,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的產業數字金融集群。
第四,完善數據治理機制,構建產業數字金融監管體系。一方面,加強產業數字金融的數據合規治理。完善產業數字金融領域的數據確權機制,落實用戶授權、分類分級、最小夠用、全程防護等數據共享標準指引。積極穩妥應用多方態勢感知、聯邦學習、差分隱私等技術,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確保數據交互安全、范圍可控。另一方面,完善產業數字金融市場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明確產業數字金融業務的準入門檻和風險管理規則,提升產業數字金融的市場透明度和規范性,打造良好的市場生態與競爭秩序。建立產業數字金融監管沙盒,鼓勵市場主體積極開展產業數字金融創新,經過審慎評估后開放應用。
主要參考文獻:
①王一鳴. 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J]. 管理世界, 2020, 36 (12).
②湯鐸鐸, 劉學良, 倪紅福, 楊耀武, 黃群慧, 張曉晶. 全球經濟大變局、中國潛在增長率與后疫情時期高質量發展[J]. 經濟研究, 2020, 55 (08).
③龔強, 張一林, 林毅夫. 產業結構、風險特性與最優金融結構[J]. 經濟研究, 2014, 49 (04).
④邢斐,陳詩英,蔡嘉瑤.企業集團、產業生命周期與戰略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22(06).
⑤黃益平,邱晗.大科技信貸:一個新的信用風險管理框架[J].管理世界,2021,37(02).
⑥龔強, 班銘媛, 張一林. 區塊鏈、企業數字化與供應鏈金融創新[J]. 管理世界, 2021, 37 (02).
⑦曾燕. 產業數字金融大有可為[N]. 經濟日報, 2023-05-08 (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