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曹縣10人中就有一個經營主體,大約30個人就有一家企業,曹縣已成為中國北方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方之一
◆ 觸網猶如催化劑,讓曹縣歷史積淀的商業意識、民眾的首創精神、政府的務實創新與傳統優勢產業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人文活力和產業創新的動能,不斷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仁貴?劉苗苗?王陽?李志浩
在中國眾多縣域,山東曹縣的“逆襲”令人矚目:十多年前還是山東經濟洼地、省級貧困縣,如今GDP排名躍居菏澤市第一,還躋身全國農產品數字化百強縣、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百強縣。
擁有全國最大的桐木加工基地、木制工藝品跨境電商產業帶、演出服漢服生產基地和蘆筍生產加工基地……依托特色產業,曹縣的漢服、棺木、蘆筍等在全國“出圈”。
曹縣“逆襲”背后藏著怎樣的發展動能?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縣域經濟發展有什么啟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日前赴曹縣調研,全方位解析這個內陸農業縣的高質量發展密碼。
在山東省曹縣安蔡樓鎮有愛云倉漢服基地,女主播在為顧客視頻選購漢服
(2023 年7 月6 日攝) 郭緒雷攝/ 本刊
被電商改變的“宇宙中心”
“00后”曹縣人任佳俊今年剛從山東濟南一所高校的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專業畢業,由于專業能力出眾,獲得多家電商企業的簽約意向。最終,他選擇了返鄉,與父輩一起干電商。“下決心回曹縣,是因為家鄉電商發展快。”任佳俊說。
任佳俊之前,“博士哥”胡春青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回鄉,和美術專業畢業的妻子孟曉霞一起,開啟了原創漢服創業路。
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把返鄉創業就業作為首選。目前,曹縣從事電商的高學歷人才有3名博士、近百名碩士、近萬名大學生。
吸引人才返鄉的關鍵是蓬勃發展的電商經濟。據介紹,曹縣電商企業已發展到6158家,網店7.3萬個;網絡銷售額連續4年居山東省國家級電商示范縣第1位。
漢服、預制菜、棺木等特色產業搭上電商快車快速“出圈”。以曹縣漢服為例,今年1~6月網絡銷售額達到38.28億元,占全國市場的40%以上。
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空巢老人等問題因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而逐步化解。一些村莊告別“光棍多”“老人多”“留守兒童多”現象,成為“無一例刑事犯罪人員、無一例留守老人、無一例留守兒童”的新村。
文明新風也悄悄吹進魯西南的鄉村。網店代替金銀首飾、三輪物流車代替高檔汽車,成為常見婚俗。30歲的孫國強結婚時,迎親的車就是裝扮統一的送貨電三輪,迎親的隊伍里多是開網店的小伙伴,女方陪嫁的是兩個4鉆網店。
農村墻面上,“在外東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寶”“網上開店賣天下,淘寶服飾富萬家”等標語,替代了過去的“不戀家鄉三分田、外出打工掙大錢”“一人外出打工、全家脫貧致富”。曹縣這個被網絡戲稱為“宇宙中心”的地方,正在電商作用下發生轉折性的變化。
營商環境創新激活民營經濟
欣欣向榮的電商經濟背后,有一雙求實務新的“手”。默默優化營商環境,是釋放縣域經濟發展動能的“金鑰匙”。
新設機構為電商經濟提供量身定制服務。保障重點項目建設落地的“落地辦”、引導電商產業發展的“電商辦”、改善營商環境的“營轉辦”……針對電商經濟發展速度快的特點,曹縣創新推出了多個新機制,為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打通“綠色通道”。
曹縣發展和改革局牽頭成立的重點項目建設專班和“落地辦”,推行告知承諾制、容缺受理制,有效提升了審批效率。曹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伊國棟以正在建設的魯西南智能制造產業園為例介紹,在主要材料齊全、次要材料暫時欠缺或存瑕疵的情況下,“落地辦”推動“容缺辦理”,使這個總投資10億元、總占地400畝的項目提前兩個月開工建設。
實行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包保幫辦制,對企業“有求必應”。曹縣“營轉辦”四級主任科員趙明慧說,他們對納稅前100強企業分別安排縣級干部包保,蹲點工地,靠上服務。當地基層干部每個月還要針對上個月新登記注冊的經營主體做好走訪服務,了解企業發展需求,提供針對性措施。
創新電商服務機制,為電商企業提供專屬服務。曹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主任張龍飛介紹,電商企業是新事物,發展轉型中面臨融資難、維權難等諸多問題,曹縣成立了縣級層面的電商工作領導小組,書記、縣長任組長,政府職能部門和金融通信等單位為成員單位,結對幫扶,對電商企業發展轉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專人對接上門服務。
實行涉企執法檢查備案制度,對企業“無事不擾”。自去年實施涉企執法檢查備案制度以來,曹縣對企業的同一執法檢查實行“最多查一次”,對涉及多部門的檢查探索跨部門協同,對企業“綜合查一次”。目前,曹縣已分類整理匯總涉及規上工業企業執法檢查事項821條,接收報備188次、涉及企業935家,得到企業普遍好評。
推行企業反向評價機制,倒逼相關機構優化公共服務。今年春節后的工作動員會上,數十位企業家受邀對全縣33個公共服務單位和機構反向投票,評價高的單位受到表揚,評價差的單位被督促整改。當地一家公共服務企業去年評分排名沒有達到預期,推出多項整改措施后,今年實現名次提升。
嚴查處理損害營商環境行為。去年曹縣共查處損害營商環境問題9起,處理19人。曹縣紀委有關負責人說,必須杜絕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保駕護航。
曹縣將營商環境的目標總結得通俗易懂:“辦事不求人、未來可預期、方便又高效。”如今,曹縣成為中國北方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方之一,經營主體達14.8萬戶,按照常住人口計算,相當于10個人中就有一個經營主體,大約30個人就有一家企業,中小企業鋪天蓋地。
“能人經濟”撬動鄉村振興
曹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魯豫兩省十縣交界處,戶籍人口169萬,是山東省第一人力資源大縣。對“能人”的重視、使用和培育,也是曹縣實現“逆襲”的重要因素。
不遺余力吸引“能人”返鄉。曹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玉如介紹,曹縣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35處返鄉創業服務站及9個招才引智工作站,通過主動登門拜訪、積極宣傳電商發展優越條件,鼓勵曹縣籍優秀人才在外牽線搭橋、回鄉投資興業,讓“能人經濟”成為撬動鄉村振興新支點。
近年來,曹縣已累計吸引5萬人返鄉創業,帶動35萬人從事電商行業。僅今年上半年,返鄉創業人員就達到5570余人,創辦各類經濟實體1810家。
真用善用“能人”,激勵“能人”帶頭擔當。大集鎮孫莊村黨總支書記孫學平帶領村民發展電商,全村760多戶家庭近600戶開網店,2014年以來連續9年被阿里研究院授予“中國淘寶村”,孫學平也獲得“山東省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
像孫學平一樣,李八莊村黨總支書記李建魯、安蔡樓鎮王善莊村黨支部書記王云營、火神臺村黨支部書記魏相安等一批致富帶頭人在村民支持下走上村黨組織工作崗位,成為曹縣鄉村振興的先鋒力量。
擁有曹縣最大網絡運營團隊的王勇,當選曹縣政協委員和快遞行業黨委書記;“博士哥”胡春青,一步步成長為菏澤市人大代表,當選曹縣漢服協會會長……
另有一批年輕有為的“企二代”接過父輩基業,帶著更加寬廣的視野和創新的思維,走上“二次創業”路,用專業化發展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為傳統產業注入新活力。
在曹縣人眼中,正是一批“發展的領路人、產業的帶頭人、農村的明白人”加速了曹縣“逆襲”。“我們承諾,要讓產業領軍者政治上有榮譽、事業上有成就、經濟上得實惠、社會上有地位。”李玉如說。
產業更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曹縣“逆襲”還有更深遠的意義:觸網猶如催化劑,讓歷史積淀的商業意識、民眾的首創精神、政府的務實創新與傳統優勢產業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人文活力和產業創新的動能,不斷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曹縣有“商湯開國地,華夏第一都”之稱。紀念從一介奴隸廚師“逆襲”成商朝一代名相的伊尹的元圣祠墓,坐落于縣南的大集鎮;“商祖”范蠡曾常年在曹縣北部的定陶經商,身后安葬于此。在當地歷史文化研究者眼中,積淀深厚的文化傳統、古已有之的商業意識潛移默化,傳承至今。當地電商公司和蔬菜品牌中存在的“伊尹牌”可窺文化傳承的一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曹縣人骨子里充滿首創精神和市場意識。人口眾多的曹縣在農耕時代比較富庶,但改革開放之后與沿海地區的差距越拉越大,曹縣人外出務工、做生意的越來越多。再苦再累,曹縣人都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主動探索和創新。“最初,一些農民在農閑時肩挑背扛影布去大城市賣,影布業由此發展起來。后來,農民看電視劇受到啟發,又開始模仿做演出服,觸網后有了從一個村到全縣的電商經濟。”大集鎮丁樓村黨支部書記任慶生說。
曹縣的經濟發展思路是,“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產業規劃入手,曹縣突出一鎮一主業、一鎮一特色,逐步形成了莊寨木制品加工、大集電子商務、邵莊油菜、普連集強筋小麥、王集毛紡、青堌集蘆筍等特色產業。為了推動產業更新升級,曹縣還以園區規劃建設為牽引,瞄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鎮域特色產業集群化發展。
目前,投資超百億元的“e裳之都·中國(曹縣)華服智創城”項目已經啟動,建成后將成為全國最大的華服(漢服)“智造”、網銷、展示基地,這也意味著漢服踏上向“華服”轉型升級的新征程。
南京大學城市建筑與規劃學院教授羅震東認為,差異化發展反映了地方政府不折騰、不貪大求洋的思路。一位干部打了一個比方:“市場發展就像慢慢燒著的火苗,政府好比燒火棍,不是撲滅火苗,而是伸進爐膛攪動了一下,星星之火噌的就變成燎原之勢,越燒越旺。”
當下,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山東新一輪“突破菏澤,魯西崛起”行動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在魯西南交匯,對曹縣形成戰略機遇。曹縣提出“六個突破”,誓言完成“三個倍增”:五年內實現過10億元骨干企業數量倍增、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倍增、規上固定資產投資倍增。
政府有為、市場有效,讓曾經的貧困縣徹底改觀,面對“本地人留戀、外地人向往、開放包容、活力和諧之城”的藍圖,瞄準打造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縣、菏澤副中心城市目標邁進,曹縣未來可期。
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