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戰爭頻起、社會動蕩、政權更迭,漢代冠服禮制難以維持。隨著民族交流與融合,中原地區服飾狀態也有很大的改變,褒衣博帶成為社會著裝風氣。
男子戴巾成為流行風尚,有幅巾、縑巾和綸巾等多種類型。女子服裝主要為襦裙,由短襦和長裙搭配組合服裝樣式,形成上儉下豐的服裝風格。男女足服,以笏頭履和高齒屐最為流行。
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史稱“孝文改制”,改拓跋姓氏并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促進了華夏漢服文化的推廣與發展。

漆紗籠冠在魏晉時期最為流行,冠上絲紗經緯稀疏輕薄,髹以黑漆,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頂隱約可見,男女均可佩戴。
漆紗籠冠集巾、冠之長而形成的一種首服,有內外兩層,內層為一小冠,外層為筒狀籠冠?;\冠用黑漆細紗制成,上部平頂,兩側有耳垂下,下邊用絲帶系結。
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圖1),畫面中馮媛擋熊,兩名侍者頭部佩戴漆紗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首服樣式。

圖 1|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館藏|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圖源|中國畫報出版社
顧愷之所繪《洛神賦圖》畫面中有曹植與眾隨從形象,眾隨從均身穿大袖寬衫,頭部佩戴漆紗籠冠(圖2)。

圖 2|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館藏|故宮博物院藏
圖源|駐馬店市文化館
魏晉時期男子戴巾為流行風尚,以幅絹自額上包裹頭發,向后系縛,為幅巾。仕宦多用白巾,顯示名士風流,民間多用以葛制成的皂巾。
甘肅嘉峪關新城6號墓出土的畫像轉(圖3)畫面中間一人戴白巾,穿袍衣,雙手捧劍,前后兩人戴介幘,穿袍衣,雙手持笏,為魏晉時期的官吏形象。

圖 3|畫像磚《出行圖》
圖源|《華服史跡:考古視域下的中國服飾藝術研究》第106頁
諸葛亮有“羽扇綸巾”形象之稱,綸巾由絲帶制成,包裹發髻,束首代冠,絲帶垂肩,具有從容儒雅的風度,又稱諸葛巾。魏晉還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等,至北周武帝時,將巾帛裁出角向后裹發,制成幞頭,又稱折上巾。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服裝主要類型為大袖衫,形制為交領右衽,寬大敞袖,有單層和夾層二式,材質多為紗、絹、羅等。
晉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仿,輿臺成俗。
——《晉書·五行志》
魏晉時期服裝日趨寬博,從王公貴族,到文人名士,均以寬衣大袖為風尚。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便有描繪頭戴漆紗籠冠,穿大袖衫的貴族形象(圖4)。

圖 4|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館藏|故宮博物院藏
圖源|駐馬店市文化館
隨著老莊道家與佛教思想的傳播,文人士大夫階層崇尚虛無,不拘禮法,追求仙風道骨的氣韻風度。魏晉風度下,翩若驚鴻,矯若游龍的服飾風格成為魏晉南北朝服飾的主要藝術特色。
世人聞戴叔鸞,阮嗣宗傲俗自放……或亂項科頭,或裸袒蹲夷,或濯腳于稠眾。
——《抱樸子·刺驕篇》
竹林七賢正是魏晉時期名士之風的代表。唐代畫家孫位的《高逸圖》描繪了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故事(圖5)。
畫面右側人物為山濤,倚坐花墊,袒胸露腹,披襟抱膝;王戎跣足而坐,右手執如意,呈隱逸清談的狀態,側后侍童懷抱書卷,神情恭敬;劉伶滿頤髭須,雙手端酒杯,嗜酒蹙眉,側首欲吐,侍童持壺跪接;左側阮籍側身倚墊,盤膝而坐,手執麈尾,灑脫傲然,旁邊侍童手托酒器,躬身聽命。麈尾是魏晉文人名士拂穢清暑,顯示風度的配件。

圖 5|孫位《高逸圖》
館藏|上海博物館藏
圖源|桃李詩書畫
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出土的《墓主人和樂伎圖》,畫面中墓主人夫婦像展示出北齊貴族雍容華貴的服飾風格(圖6)。
男主人身披裘皮大氅,穿赭紅色窄袖袍服,領口露出白色中衣領,腰間束帶。裘皮材料的服飾,在中原地區歷來都屬于非常貴重的服裝,尤以羊羔皮和狐貍皮為珍貴。女主人身穿赭紅色交領右衽寬袖衫,領口較低,露出白色圓領中衣衣領,下裝為長裙,裙腰較高。

圖 6|《墓主人和樂伎圖》局部
圖源|《華服史跡:考古視域下的中國服飾藝術研究》第109頁
南朝梁武帝時期蕭繹繪制《職貢圖》,描繪了各國使臣朝貢的形象。畫面中有呵跋檀、胡密丹、白題與末國的使者,其服裝大都為頭戴帽,身穿翻領對襟窄袖長袍,腰間束帶,足蹬高筒靴,具有濃厚的異域風格(圖7)。

圖 7|《職貢圖》局部
館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源|《華服史跡:考古視域下的中國服飾藝術研究》第110頁

在追求仙風道骨、風度氣韻的審美觀念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女服裝樣式均較為寬松,女子服飾主要有袿衣和襦裙。
袿衣為上下一體的服裝,由深衣發展而來,裙擺為倒三角形,形似燕尾。襦裙為上下分體式服裝,上衣為大袖襦服,下裝搭配長裙。
女子裙裝多用輕柔飄逸的絲綢面料,在裙裝下擺加入重疊的三角形裝飾布,腰部系圍裳,從圍裳下面再伸出許多長飄帶,如燕飛舞,形成雜裾垂髾的造型效果。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描繪有穿雜裾垂髾裙裝的女子形象(圖8)。


圖 8|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館藏|英國博物館藏
圖源|雅文閣
女子裙裝下擺裁為三角形飾帶,這種裝飾造型在漢代已出現,即為袿衣。魏晉時期,袿衣為女子禮服,燕尾形下擺裝飾更加繁復,再加之以飄帶裝飾,層層覆蓋,綺麗奢華。
袿乃縷縷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謂雜裾也。
——清代任大椿《深衣釋例》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服裝有襦裙和衫裙,上衣和下裳分開,上身的襦、衫長至腰部,襦有寬袖和窄袖兩種樣式,而衫為寬袖,袖子加寬加長,增加裝飾性,下裝配裙,組合為襦裙或衫裙。

袴褶是上衣下褲的組合服裝,最初為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褶衣,下身穿寬口袴。
漢代袴褶在中原地區出現,因其便于騎乘,主要為軍戎服裝。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長期戰亂,袴褶在民間廣泛流行,材料有麻葛布料、錦緞或毛皮,男女均可穿用。
袴褶在中原地區廣為流行,為適應漢族傳統服飾觀念,局部造型也有所變化。褶衣的衣身和袖子逐漸寬大,有了寬袖和窄袖之分,腰間束腰,下裝袴的褲腿也增加寬度。為了行動方便,中原地區人們用錦帶將褲腿在膝蓋位置縛住,發展成為縛褲,有了廣袖褶衣、大口袴的稱呼。
裲襠形制類似背心,由前后兩片組成,肩部用皮革或織物聯綴,男女均可內外穿用。
裲襠之制:一當胸,一當背,短袖覆膊。
——《新唐書·車服志》
裲襠與袴褶合穿時,用腰帶系扎,腰帶常用皮革制成,鑲金玉進行裝飾。
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北魏漆木屏風(圖9),畫面中四名轎夫上身穿短襦,下裝為縛袴。

圖 9|漆木屏風局部
圖源|《華服史跡:考古視域下的中國服飾藝術研究》第114頁
河南鄧州學莊村南朝墓出土的供獻畫像磚(圖10),刻繪四人疾步前行狀態,前兩人頭部戴小冠,雙手托著博山爐,爐蓋已掀開;后兩人頭頂為雙丸髻,雙手托盤,盤上置傘蓋,傘帶飄揚。四人均上身穿短襦,下裝穿縛袴,足蹬履,為侍者形象。

圖10|供獻畫像磚
圖源|《華服史跡:考古視域下的中國服飾藝術研究》第114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南北民族融合,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鞋履制作精良,樣式也較為豐富。
流行的鞋履款式有平底笏頭履、烏皮靴和木屐等,其中木屐尤為盛行,既可做便鞋,也可在泥地、雨雪天和行軍時使用。
木屐鞋底為木質,鞋面為帛或皮革制成,稱為帛屐或革屐。
帛屐,以帛作之,如屩者,不曰帛屩者,者不可踐泥者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故謂之屐也。
——漢劉熙《釋名·釋衣服》
南朝貴族流行穿用高齒屐,木質鞋底下面前后加高齒,便于雨天泥路行走。江西南昌東吳高榮夫婦墓出土有保存較為完整的高齒木屐(圖11)。

圖11|雙齒木屐
圖源|《華服史跡:考古視域下的中國服飾藝術研究》第117頁
高齒屐中,謝公屐聞名于世。南朝宋永嘉太守謝靈運,喜游山水,旅途中設計了屐齒可以活動的高齒屐。這種木屐利用榫頭、插子和兩只活動齒屐,可拆卸掉前后齒,使用方便,稱謝公屐。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 END -
內容來源:甄娜著
《華服史跡:考古視域下的中國服飾藝術研究》
圖文編輯/排版:劉金金
責任審校:張婷婷 徐屹然
來源:華服志 志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