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月初,中國設計師品牌 Ruohan 被第 35 屆 ANDAM Grand Prize 大獎提名,成為六位最終大獎的角逐者之一。Martin Margiela,Christophe Lemaire,Jacquemus 和 Y/Project 等近幾年備受矚目的設計師及其品牌都曾是 ANDAM Grand Prize 大獎的獲獎者或提名者。Ruohan 是設計師聶若涵 2020 年于紐約創立的同名品牌。在設計師看來,“探索”最能總結和定義當下這?代人。這也啟發了她以旅行和文化藝術作為每一季的設計靈感。?精妙的細節處理為女性打造出經典且有態度的衣櫥是品牌的企愿。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距離上一位入圍 ANDAM 大獎決賽的中國設計師楊力,已過去近 11 年。十一年的時間里,中國設計師這一名詞逐漸從零星出現的、才華橫溢的個體演變為一個具有集體群像意義的名詞。
除了 ANDAM Grand Prize 大獎,Loewe 工藝獎曾在 2023 年宣布入圍兩位中國藝術家韓冬、黃婉冰;LVMH 設計師大獎今年半決賽名單里入圍了四人(三組)的華人設計師,而除了積極參與并成功入圍各種國際大獎,中國設計師甚至還參與到了設立獎項等更具影響力的產業活動之中。6 月中,中國設計師裘淑婷在繼安特衛普六君子之一的 Dries Van Noten 之后, 于母校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 設立第二個設計師獎項——ShuTing Qiu Award。此獎項為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 3BA 或 碩士(MA) 學生提供經濟獎勵(3000歐元),以表彰他們的創新和藝術成就。
凡此種種的諸多獎項見證并推動了中國設計師群像在時尚產業占據重要地位的重要力量。
中國設計師品牌的野心:在瞬時成功之外找尋詮釋中國文化創意的支點
相較于十年前中國設計師進入四大時裝周日程和被國際大獎提名的種種“首次”記錄,中國新銳設計師們在時裝創意及文化輸出上,正呈現出更加游刃有余的“全球化”融入感。
第十一屆 LVMH Prize 青年設計師大獎賽公布半決賽名單中,包括來自來自中國香港的 Derek Cheng(鄭仲曦)和 Alex Po(浦加林)、中國臺灣的 Chia Hung Su(蘇家纮)與來自海外的華裔設計師 Yayi Chen Zhou(陳雅憶)赫然在列。
其中,Alex Po 浦加林和 Derek Cheng 鄭仲曦兩位設計師成立的 Ponder.Er 透過服裝挑戰性別定型的觀念,探索了男裝在當代的審美流變這一近年來時尚產業較為關注的熱門議題。品牌曾入圍 Yu Prize 創意大獎 2022 決賽十強,并獲得 Yu Prize 創意大獎李寧年度大獎。
而本次入圍半決賽的設計師蘇家纮于 2019 年創立于倫敦的 Chiahung Su 則將目光投向東亞美學,融合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臺灣原住民和漢族傳統文化,勾勒出南洋民族之于東亞的獨特意義。
事實上,不僅僅局限于時尚產業,從建筑到科技,中國設計師群體的世界影響力也在同步擴大。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 2024 年米蘭衛星展上,來自浙江寧波的中國設計師卞震與錢暢憑借具有未來感的燈具——“壓力下的形變”(壓力氣泡燈)奪得大賽第一名。這款作品外觀上既具有東方禪意美學的靈動同時又具有輕盈感與未來感。而從工藝角度,氣體支撐的結構和泄氣壓縮的方式也極大地實現了輕便的儲存和運輸。
在頒獎詞中,這款燈具針對“支撐和調節”這兩大核心設計議題的創新被重點提及,而設計師錢暢在展望未來時更以清醒、審慎的態度表現了對于中國設計師這一身份的認同感,“我們正在商討如何保護專利,我們考慮的不是瞬時的商業成功,而是長遠地在文化、學術乃至工業領域的廣泛輻射,讓中國原創走得更遠。”
至于建筑領域,去年斬獲 2023 年年度 Dezeen 設志大獎最佳室內設計項目的中國設計師工作室 F.O.G. Architecture 評價其在商業地產領域和時尚品牌的創意合作贏得聲譽。其中以觀夏客廳為代表的時尚零售項目呼應了近幾年時尚零售行業中對于“感官零售體驗”的關注,通過空間設計語言在消費者、品牌和社區之間建立了聯系。
在越來越多國際大賽中脫穎而出的新銳設計師,將代表中國文化背景和成長經歷的本土創意力量在國際舞臺滲透的同時,也逐漸擺脫了西方獵奇式的視角,呈現出了可以與之抗衡、擔當得起國際視野的設計格調。
中國設計師如何將創意轉換為成熟的商業運作鏈條?
相比于最近幾年嶄露頭角的中國新銳設計師,逐步在海內外市場站穩腳跟的設計師們,在角逐創意影響力以外,也釋放出更加成熟的商業化能力。
或是頻繁與奢侈品牌取得聯名合作,或是快速拓展全球門店網絡、參與國際展會,越來越多中國設計師正在從深度與廣度上搭建起更加全面的資源網絡,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取得更加實際的市場影響力。
例如,6 月舉行的 Pitti Uomo 展會上,主辦方開辟出的 China Wave 區域里匯集了 KB Hong by K-Boxing、Raxxy、Blackhead 等中國設計師品牌。此外,剛剛過去不久的 Met Gala 上,Cardi B 身著中國設計師品牌 Windowsen 設計的黑色定制禮服亮相。
國際展會及重要活動的頻繁出現,無疑展示出中國設計師品牌正在將創意逐步轉換為成熟的商業化運作鏈條。隨著來自國際的認可以及全球化運作模式的成熟,也讓部分以定制設計為主打的中國設計師品牌,能夠通過海外市場實現成功。
與各大奢侈品牌的聯名則是另外一個關鍵佐證。例如,2021 年斬獲 LVMH 青年設計師競賽 LVMH Prize 的中國設計師周睿與 Victoria’s Secret、Adidas 等品牌合作,其中 Victoria’s Secret x Rui-built 系列將 Rui Zhou 標志性孔洞和 Victoria’s Secret 特色蕾絲細節相融合。而無論是 Feng Chen Wang 與 Converse 的合作,還是 Coach 與 Short Sentence 、陳鵬與 Moncler,都可視為時尚產業的雙向互動之舉。
大型商業品牌通過和設計師聯名,以較小的成本來對稍顯先鋒的新形象獲得市場反饋。而對于中國設計師而言,強標識性的品牌元素的露出,也令其得以觸及更為廣泛的消費客群。例如,今年 Pronounce 米蘭大秀中,品牌攜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瑪特推出聯名款,秀場引發業內外熱議。
除了布局海外市場,設計師品牌們也在國內通過門店渠道不斷釋放地域影響力。今年上半年,高定設計師郭培的成衣品牌 R.S.G 在位于北京的老佛爺百貨開設中國首店,而 Le fame 則在沈陽萬象城開出東北首店。早在今年年初,服裝品牌 Shushu/tong 以 2024 春夏系列主題「The Nude」為靈感,在倫敦 Dover Street Market 店中呈現特別裝置表達了品牌想象中的女性雙重性格。
國際商業視角下,新一代中國設計師品牌還需要注入哪些產業化優勢?
站在新起點,困擾新設計師品牌的問題,或許已經不再是如何捱過最初幾季存活下來,為商業轉化而糾結,而是當消費市場變化以及產業積累之后,如何獲得長期健康增長的解決方案。
根據時堂的數據顯示,在 2024 春夏上海時裝周,老買手對新品牌興趣缺乏,預算主要依舊集中在頭部,以及表現穩定的中腰部品牌。換言之,市場依然愿意給予新銳設計師品牌機會,但它們依舊需要更長時間的累積才有可能突破現有的格局。
來自國際品牌與集團的考量,同樣如此。
意大利時尚集團 OTB 總裁 Renzo Rosso 曾在 Yu Prize 大賽活動現場表示,中國設計師對時尚和廓形創作有著獨特的思考方式,隨著越來越多的全球參與者進入競爭領域,中國設計師品牌需要持續放大設計和品牌價值。
在通過品牌價值來攫取差異化優勢之外,基于供應鏈角度,如何實現創意的規模化也值得新銳設計師品牌思量。
例如,百聯股份戰略合作伙伴 Ontimeshow 深耕設計師品牌管理孵化,扶持在英國時裝界摘得重量級獎項的設計師品牌 Haizhen Wang 在中國市場的商業或落地,在百聯股份與 Ontimeshow 的幫助下,通過整合性的渠道資源,在一年的時間里,Haizhen Wang 的品牌銷售同比上一年增長 167.32%,品牌渠道同比增長達 225% 。
又如,Labelhood 創始人劉馨遐女士曾指出,品牌在進入新市場時必須具有糾正方向式的敏捷性。從尋找孵化空間到放大設計和品牌的價值,中國新銳設計師品牌的未來,所面臨的是創意與商業價值平起平坐的關鍵時期。
嚴峻的商業環境并不意味著“優質消費市場”會消失。2023 年底,一份行研報告指出,我國本土設計師品牌市場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目前規模不到 5 億元,但增速遠高于市場平均增速。
“廣積糧緩稱王”,越是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下,越要明智地投資來塑造品牌形象,以獲取細分市場的演進機會。畢竟,建成羅馬,絕非一日之功。
來源:W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