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024沿黃九省(區)紡織服裝行業協同發展創新大會在山東濟南舉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作題為“新質引領,協同共進——開啟黃河流域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錦繡前景”的主旨報告。現將全文刊發,以饗讀者。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清、民族興。”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是我們生存繁衍的空間,精神文化的家園,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和身份認同,關系著民族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2023年,黃河流域總人口、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約占全國的1/3、1/4。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黃河流域的興盛繁榮是關鍵所在。
黃河是紡織的源頭,紡織融入黃河發展。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曾多次發掘出紡輪、骨針、骨錐等原始紡織和縫紉工具。從“國紡源頭,萬年衣祖”的粗布麻衣,到“教民育蠶,繅絲制衣”的嫘祖傳說,從絲縷之間農耕與游牧文明的往來,到駝鈴聲中東方與西方文化的對話,關于紡織的記憶與貢獻,總能在這方水土中找到印證。新中國成立后,三線建設到改革開放,黃河流域紡織產業向著現代化闊步邁進。上青天三足鼎立青島居其一;五大棉紡織工業新基地中的鄭州、西安得其二;以第一座現代化紡機制造企業經緯紡機為代表,一大批中國紡織工業的重要奠基工程在這里誕生。悠久的歷史文化、深厚的產業基礎,巨大的民生貢獻,構筑起黃河流域紡織服裝的鮮明輪廓、特殊地位、時代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謀劃、協同推進,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紡織行業應該以此為遵循,置身其中、尋求更大作為。
今天,大家相聚濟南,共同探討新時期沿黃九省(區)紡織行業發展。借此機會,與大家分享幾點認識。
一、正確認識紡織行業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價值
圍繞科技、時尚、綠色,紡織行業正在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高端化躍遷、智能化升級、綠色化轉型,制造能力冠絕全球。2023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世界占比、紡織服裝出口額對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增長的貢獻率均超過50%。2024年共有5家涉紡企業躋身《財富》世界500強。與時代同頻,紡織行業在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中具有建設性作用。
呈現價值,行業是推動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撐。作為流域經濟體現最充分的產業之一,行業在集群建設、產業轉移中持續縮小區域差別、城鄉差別、工農差別。中國GDP過千億的縣域中,絕大多數將紡織服裝作為支柱產業。連接生產生活、承載民生就業,行業直接就業人口超過2000萬,發展直接惠及三農。
盤活資源,行業是激發市場活力的動力引擎。作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民營經濟是產業的主體,中小微企業占比達99.8%,產業的發展對于樹立市場觀念、強化競爭意識、營造活力生態具有重要意義。產業循環帶動要素循環、市場循環,產業創新牽引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產業繁榮,市場活躍。
賦美生活,行業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關鍵載體。優秀傳統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區域特色文化在紡織服裝中生動呈現,現代生活方式、國際時尚潮流以紡織服裝為重要承載。行業的發展有助于弘揚東方美學、傳達中國主張,是展現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美麗窗口。
打開格局,行業是推動開放合作的橋梁紐帶。紡織服裝涉及所有國家和地區,且產業鏈深度關聯,具有互補性、兼容性。在推動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中,行業成為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場景。目前,紡織業境外投資超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行業要找到發展的價值點與著力點。構建與巨大人口規模匹配的供給體系;彌合城鄉區域差距,推進共同富裕;持續創造物質財富、樹立文化自信;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融入全球發展、服務人類福祉。綜合產業特征、發展條件、未來趨勢,以科技、文化、綠色為內容,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升級,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落地是必由之路。
二、正確把握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的產業新范式
當前,以數字、綠色、融合為特征,新產業革命深入發展,在“技術—要素—產業”傳導中,新的生產力質態加速形成。紡織行業正處于技術軌道變遷和產業質態躍升的關鍵期,新的生產要素、產業關聯、價值模式正在形成。
1、打造數實融合的新范式
數實融合帶來更具性價比的投入產出關系、更高效的組織形態、更廣泛的市場鏈接,是新質生產力的鮮明特征。當前,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加速產業體系化變革。“AI+科學”“AI+設計”成為新的創新創意范式。Incopat專利數據庫檢索顯示,截至2024年4月25日,全球AI紡織數字創意領域的專利為149件,而在2014年之前,AI紡織全領域的專利申請總量未超過10件。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制造向著自主感知、自主學習、自主決策、自主執行的智能化方向演進。生成式AI和數字人的發展也在全面重塑市場運營、電商導購、客戶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環節。如服裝智慧服務平臺白馬智選,借助AI+VR技術實現全交易鏈條的數智化升級。產業躍遷的同時,也伴隨著問題的迭代。從資金、數據、人才、信息基礎設施等維度看,人工智能發展呈現顯著的極化特征,先發優勢明顯。2024年,AI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排名前十的省市中,有7個在東部地區。面向未來,我們既要強化AI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探索,也要找到彌合差距的方法路徑,避免發展新鴻溝。
2、打造創新驅動的新范式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是新業態、新賽道的根基和內核。當前,基礎創新正向極宏觀、極微觀不斷深入,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AI、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等前沿技術集中涌現,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等未來產業加速孕育。依托完備的產業體系和擴散應用生態,行業實現與前沿技術、未來產業的深度融合,產業邊界與空間不斷延展。如在低空經濟領域,碳纖維是重要的物質基礎。報告顯示,未來6年內,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行業對復合材料的需求將激增近20倍,其中超過90%的需求集中在碳纖維上;在大健康領域,心肌修復用的可注射彈性導電纖維、微米級材料編織的可置換人體主動脈人造血管等高端醫用紡織品持續發展;在海洋工程領域,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制成的纜繩,其強度是鋼纜的1.5倍,重量卻僅為鋼纜的1/7。產業要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實現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協同演進、融合發展。
3、打造綠色低碳的新范式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期評估結果顯示,我國污染物和碳排放總量仍居高位。這意味著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產業將面臨更加顯著的資源環境束縛,需要加快推動全價值鏈的綠色低碳轉型。綠色能源、綠色材料正從源頭改變產業要素結構。魯泰、華孚等采取光伏發電調整能源結構;凱賽生物應用生物法制備長鏈二元酸,浙江佳人、福建華峰通過化學法生產再生聚酯。制造模式、工藝流程的綠色轉型構建著新的產業關聯。魏橋紡織通過智能化升級實現降能40%以上,節水20%以上。新的交易模式日漸成熟,二手經濟蓬勃發展。二手產品交易平臺SHEIN Exchange的美國站點,2023年吸引420多萬新用戶。以ESG為抓手的綠色管理創新也在改變產業競爭優勢。行業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之路,加快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三、正確理解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黃河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出以來,沿黃九省紡織產業發展呈現全新氣象。依托政策和資源優勢,沿黃九省(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發展紡織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山東作為行業龍頭注重系統提升,強化創新引領;河南、陜西、山西、四川在承接轉移中,發展先進制造,構筑產業生態;甘肅、寧夏、內蒙、青海在區域轉型中,挖掘資源稟賦,創新特色產業。戰略對接、產業互補、市場共享和技術協同,區域耦合關聯日益緊密,呈現出層次分明、協同共進的格局。在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中,在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中,產業加快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第一,由集聚走向集約。產業集群化、專業化、品牌化深入發展,規模優勢、體系優勢穩步提升。山東濱州紡織產業超千億級,紗線、布的產能、產量全球第一;寧東基地的“中國氨綸谷”,預計2025年產能8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氨綸生產基地。在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中,新興產業集群加速崛起。比如四川省的宜賓、廣安化纖集群、彭州服裝家紡產業集群,樂山、雅安棉紡織產業集群等不斷壯大;甘肅省建設蘭州新區現代服裝加工基地,強化產業集聚;陜西省布局西安、咸陽、寶雞等紡織園區,形成以棉紡織、功能性服裝等特色的現代產業格局;河南省著力打造防曬服、毛衫、羽絨服、童裝、家居服、衛衣等極致單品產業基地。在資源集聚的過程中,“魏橋”、“愉悅”、“魯泰”“絲麗雅”“鄂爾多斯”等一批品牌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得到發展,大中小融通、產供銷協同的生態進一步形成。
第二,由特色延伸特長。區域資源優勢加速轉化為產業優勢,產業的專業性、差異性更加突出。發展特色產業成為黃河流域產業的突破方向。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依托優質畜牧資源優勢,已形成高水平的羊毛羊絨紡織及精深加工產業鏈。“中國絨都”鄂爾多斯,2023年羊絨制品生產能力在全國占比達50%,在全球占比約40%。四川省是重要的繭絲生產基地,蠶絲、綢緞產量穩居全國前二。涼山繭絲、南充絲綢全國聞名。挖掘區域文化,打造具有歷史價值、民族特點和地域特色的紡織產品成為重要途徑。蜀繡、魯錦、潞綢、土族盤繡、撒拉族民族服飾等紡織非遺在創新轉化中煥發時代價值。民族服裝、手工地毯、掛毯等品類快速發展。以“圣源”“藏羊”“大自然”“卡比特”為代表的藏毯產業,成為青海和藏族文化的品牌符號。
第三,由創新接續創業。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下,產業加快數字化、綠色化、高端化、融合化轉型,智能制造、循環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新關聯、新約束,催生產業新質態、新賽道,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加快布局。圍繞資源和應用場景,紡織與海洋經濟、綠色經濟、生物經濟、航空經濟等融合發展。在山東,纖維可以來自海里的貝殼、海藻與回收塑料;在青海、山西、陜西、內蒙古,纖維可以來自一塊煤炭;在四川廣安,纖維可以來自玄武巖;在山西、山東、河南,纖維可以來自農田作物。發展高性能纖維、生物基纖維等纖維新材料,圍繞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端產業用紡織品,發展煤化工,推動“煤炭—纖維—紡織—時尚”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成為黃河流域紡織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黃河流域紡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體現著“民生為大、民生為要”,有力推動區域鄉村全面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筑牢各族群眾共同富裕基礎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黃河九省(區)紡織產業邁出堅實步伐。
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面向未來,沿黃九省(區)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兼顧環境約束、資源稟賦、區位優勢、文化環境等條件的特殊性,既要把握機遇、積極搶位發展,又要立足實際、善于錯位發展。
1、關注生態的復雜性
環境容量與承載能力決定了產業的發展空間。黃河生態系統本底脆弱,環境治理形勢嚴峻,面臨水資源短缺、土地鹽堿化沙化、水土流失和生態退化等眾多挑戰。其中,水資源總量僅為長江的7%,而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一般流域40%的生態警戒線。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限制地區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區域產業發展,要堅持“以水定產”原則,量水而行、節水優先。特別是在發展化纖、印染等產業時,更加關注少水無水印染等清潔生產技術。要關注產業發展帶給區域環境的影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完善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中找到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邊界。
2、關注資源的特殊性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產區、能源基地。煤炭資源儲量占全國的?70%,石油儲量占?50%,黃河流域中上游聚集了全國約80%的煤化工企業,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原料保障和增長空間。黃河流域還擁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綠電資源的優勢為產業的布局調整和轉型升級帶來新優勢。算力樞紐的快速發展也正形成發展機遇。“東數西算”工程規劃的八大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中,黃河流域占據四席,強大的算力支撐優勢,構筑起黃河流域產業發展的高地。黃河流域環境復雜、結構多元,從沙漠、草原到平原、海洋,從農業、畜牧到制造、軍事,多樣的地貌生態和經濟形態,為紡織產業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場景。原料、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要素的比較優勢也在調整,構筑著產業發展的無限可能。
3、關注區位的互補性
“南北呼應、東西交融”。黃河流域橫貫東中西,與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交疊,其中青海、四川兩省同屬長江流域,成為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對接的重要節點。區域聯動發展,構筑起統一大市場的大格局。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國家進入全面開放、陸海統籌、門戶引領的發展新階段,黃河流域由對外開放的末梢轉變為走向世界的前沿。黃河中上游省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通道,同時擁有西安、鄭州等多個中歐班列樞紐城市,具備打造產業內陸開放新高地的優勢。2023年,沿黃九省(區)紡織服裝產品出口額達到368.9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為12.6%。黃河流域的地區差別大、產業不平衡,同東部地區及長江流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是行業的分布現狀,也是未來的發展空間。以高水平開放優化產品出口結構,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4、關注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涵養著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勢能。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齊魯文化的儒家思想,到關中文化的民俗藝術,從河湟文化的民族交融,到河洛文化的哲學禮樂,區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四大石窟聚集在此,內藏錦繡。深厚的文化體系為產業發展賦予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黃河流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相互交融,共同形成了多樣化的文化風貌。獨具黃河特色的文化資源成為產業創新的豐厚土壤。
四、開創沿黃九省(區)紡織服裝行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促進全流域生態保護上新臺階、綠色轉型有新進展、高質量發展有新成效、人民群眾生活有新改善,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行業要把握機遇,挺膺擔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盡快形成新氣象。
1、筑綠色底蘊,完善生態
要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立足區域獨特資源稟賦,加快建立綠色制造體系,發展循環經濟。要充分發揮中下游地區產業集聚優勢,推動清潔生產技術在產業鏈各環節的廣泛應用,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模式,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生態。要充分依托上游地區豐富的綠電資源,優化紡織服裝行業用能結構。強化綠色技術創新,推動低水耗、少污染的染整技術和環保材料的研發推廣,全面提升行業綠色技術水平。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和ESG實踐。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化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推行“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四位一體的綠色發展模式。構建綠色生產標準與認證體系,為行業綠色化發展樹立標桿。
2、強制造根基,建立優勢
固本與興新協同,存量與增量并舉,高起點打造先進制造體系。把發展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打造具有黃河特色的現代紡織服裝產業體系。把握好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機遇,加快新舊動能轉化,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制造。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煉化、煤化工與紡織服裝全產業耦合發展。關注海洋經濟、生物經濟等新賽道,在纖維新材料、功能紡織品等領域尋求新突破。加快生物基纖維等綠色材料的開發應用。加強行業數智轉型,推進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構建柔性制造體系,提升個性化定制和快速響應能力,推動產業向高質量、高附加值方向邁進,打造具有全球優勢的現代紡織服裝制造體系。
3、踐協同理念,促進合作
統籌布局,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因地施策促進產業特色發展。提升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強化上游原材料基地和中下游加工制造的聯動發展。探索推廣“共建園區”和“飛地經濟”模式,鼓勵不同省份跨區域合作,形成優勢互補、高效協同的格局。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引導高端要素、創新資源集聚集約,放大規模優勢,打造產業增長極。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建設紡織服裝特色產業縣,實現縣域經濟與城市群都市圈的高效銜接,充分發揮產業在城鄉融合中的帶動作用。深度參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
4、拓產業未來,開創新局
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圍繞新材料、數實融合、綠色印染等重點領域,加強關鍵科技攻關。依托蘭州、西安、鄭州、濟南等區域創新中心,發揮黃河流域科創大走廊的帶動作用,形成特色鮮明的科技創新集群。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構建創新聯合體,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打造數字基座,強化算力支持,推動人工智能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前瞻布局,推動紡織與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等產業融合,構建有特色、有梯次、有協作的未來產業生態。
5、樹文化自信,融匯價值
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以文化為核心的產品創新和業態融合。圍繞風土人情、民族文化,推動流行趨勢研究,講好“黃河故事”。把握國潮風口,以差異化、特色化的符號和產品表達中國時尚。掌握流量密碼,在數字經濟語境中打造大師大牌大事,構筑文化影響力,時尚話語權。要把握人工智能機遇,形成時尚發展新范式。加強文化產業與實體制造的雙向互動,依托非遺項目、民族服飾和特色手工藝等豐富文化資源,開發高附加值文創產品。借助文化創意、文旅融合等途徑,助力產業品牌、區域品牌發展,構筑具有黃河風韻的時尚生態。
黃河流域是英雄的土地,孕育出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沂蒙精神和焦裕祿精神等偉大精神,涌現出以趙夢桃、郝建秀為代表的行業英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擔當、無私奉獻。這些偉大的精神品格必將演化為黃河流域的錦繡前景。
萬里黃河從山東入海。今天我們所努力的正是沿黃九省(區)紡織產業的星辰大海、廣闊未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讓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