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為產業集聚提供了載體空間,產業集群則為產業集聚提供了形態空間。本文用一種最簡潔的表達方式為大家述說一下產業集聚的好處:企業在集聚區域內可以共享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如交通、能源、通信等,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此外,供應鏈的短距離也能減少物流成本。集聚區內各產業環節可以高效對接,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進行產業鏈協同,從而降低生產和運營成本;通過集體采購原材料或統一銷售產品,集聚區內的企業在市場中具備更高的議價能力,實現單位固定成本的降低。當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在地理上靠近時,它們更容易進行知識交流和合作。這種緊密的互動促進了新思想、技術和方法的快速傳播和應用。而且通過上下游產業鏈協同,集聚區容易形成技術創新平臺和生態圈。集聚為創新思維提供了土壤,新工藝和新技術在集聚中能迅速傳播,加速了知識的外溢性,快速的信息傳遞和頻繁的人員流動,進一步推動技術的突破和產品的創新。社會資本在產業集聚過程中,被賦予交易的社會環境經濟涵義,即具體表現為一種基于信任與承諾的合作關系,這種關系有助于促進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從而降低交易成本,這有點和“莆田地區的口音”即值100萬的授信額一樣!產業集聚地區吸引了大量相關產業的從業人才,形成人才密集區,因此在產業集聚區內,勞動力市場更加完善,企業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合適的人才,同時員工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
通過資源共享,不光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還提升了土地空間、交通運輸、人才市場等公共設施及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集聚還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對稱,從而提高競爭效率,促進資源進一步充分利用。產業集聚區往往成為政府重點扶持的對象,享受更多優惠政策和資源傾斜。我國各級政府針對產業集聚區(產業園區)出臺了大量支持政策,特別是在稅收、用地、科創等方面。和生物體共生現象一樣,產業集聚體內的單元在集聚時,也能夠功效互補、資源互利,形成互惠共生環境,使得各自都有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源于熟悉的背景和規則,相近的文化和環境,企業家們依靠信任和承諾等人文因素,形成了經常性的聯系和互動,進而使各經濟主體與其相關支撐體系在多個方面,如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都建立起強烈的區域聯系,這種緊密的聯系和互動成為產業集聚區各經濟主體快速發展的紐帶。產業集聚可以吸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集聚區內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更加便捷,有利于互相學習模仿;產業集聚還能帶動產業集聚區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的發展,甚至推動當地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完善。產業集聚能產生專業化分工,專業化分工使得單個企業能夠專精于生產某一產品或部件,多個同類型企業的地理集中,不但能夠生產出較大數量的高質量、低價格產品,還能刺激企業勇于創新,不斷推出新產品。綜上所述,產業集聚發展擁有眾多顯著優勢,但其核心優勢可以進一步歸納總結為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實現協同效應,并通過規模化和專業化提升競爭力,這些優勢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才會在各地建設了數以千計的各類型產業集聚區,如工業園、開發區、產業園等等,以此來推動產業快速集聚發展,之后又提出并倡導了產業集聚發展的更高級形態——產業集群化發展。
來源:產業規劃師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