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資本正在評估出售加拿大鵝股份的可能性,這一動向引發市場關注。作為加拿大鵝的控股股東,貝恩資本持有60.5%的多重投票權股份,占總股本的31.8%,但控制公司55.5%的投票權。自2013年以2.5億美元收購加拿大鵝控股權以來,貝恩資本已持有該品牌超過12年。目前交易尚處早期階段,貝恩資本正與財務顧問探討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的方案,潛在買家包括其他私募基金。
投資周期臨近尾聲,回報兌現成主要驅動力
貝恩資本的出售考慮符合私募基金的投資周期規律。通常私募基金持有周期為5-10年,而貝恩控股加拿大鵝已超12年,遠超行業均值。通過推動品牌全球化及2017年上市,貝恩資本的投資回報率顯著提升,估值從收購時期到峰值增長約7倍。
當前時點的退出評估與投資回報兌現需求密切相關。盡管加拿大鵝股價在2025年反彈23%,市值回升至13.6億美元,但相比2021年峰值的78億美元仍縮水超80%。對于持有周期已久的私募基金而言,此時被視為合適的套現窗口。
私募基金的退出策略往往與整體投資組合的流動性需求相關。貝恩資本需要為投資者提供退出渠道,將資金用于新的投資機會。加拿大鵝作為成熟投資項目,其退出符合資本運作的內在邏輯。
業績增速放緩暴露增長瓶頸
加拿大鵝近年來的業績表現成為貝恩資本出售考量的重要因素。2022-2025財年,公司營收增速從21.5%大幅滑落至1.1%,增長動能明顯減弱。核心市場中國區在2025財年收入按固定匯率計算下滑1.7%,顯示出重要市場的疲軟態勢。
品牌面臨的行業挑戰日益加劇。氣候變暖導致暖冬現象頻發,削弱了羽絨服的剛性需求。2023年北美銷售季因氣溫偏高而縮短六周,直接影響了季節性銷售表現。這種氣候因素對以冬季外套為主業的加拿大鵝構成長期挑戰。
從競爭格局來看,加拿大鵝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傳統奢侈品巨頭如Moncler、Prada等都在強化自身的戶外和功能性服裝產品線;另一方面,專業戶外品牌如Arc'teryx(始祖鳥)、The North Face(北面)等也在向高端時尚領域滲透。加拿大鵝的獨特市場定位正被兩面夾擊,維持差異化優勢的難度加大。
值得關注的是,加拿大鵝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幾乎占到其全球門店總數的一半。這種不平衡的布局,既反映了品牌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與期待,也暗示著門店經營效率可能存在問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中國奢侈品市場,波司登依托本土供應鏈優勢在中國市場崛起,lululemon等品牌則以性價比策略分流客群。多重競爭壓力下,加拿大鵝的市場地位面臨挑戰。

近年來,加拿大鵝也在嘗試通過產品創新和營銷調整來適應中國市場。從推出適合亞洲人體型的剪裁版型,到與中國設計師合作推出聯名系列,品牌正在努力尋找與中國消費者的連接點。然而,這些舉措尚未在財務表現上得到明顯體現,這也許是貝恩資本考慮退出的原因之一。
控制權變更將影響公司治理結構
貝恩資本的退出可能引發加拿大鵝控制權結構的重大變化。目前,創始人Dani Reiss持有39.5%的多重投票權股份及部分流通股,占總投票權36.5%。若貝恩資本完全退出,Dani Reiss可能成為最大股東,這將改變現有的公司治理平衡。
上月,加拿大鵝宣布任命謝霖(Celine Xie)為中國區總裁,全面負責中國內地市場的直營業務。她將常駐上海,并向加拿大鵝亞太區總裁Jonathan Sinclair匯報工作。這是自2022年以來,加拿大鵝第三次調整中國區總裁人選。謝霖此前在ZARA母公司、Inditex愛特思集團有超過15年的領導經驗,曾擔任愛特思集團大中華區中南區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和ZARA大中華區高管,全面統籌涵蓋零售、電商及營銷領域。加拿大鵝表示,此項任命彰顯了品牌自2018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持續強化本土領導團隊的決心。
對于潛在的新投資者而言,加拿大鵝仍然具有吸引力。其全球74家門店的零售網絡、穩定的盈利能力以及在高端市場建立的品牌資產,都是寶貴的商業資源。關鍵在于如何激活這些資源,找到新的增長路徑。無論是加強數字化轉型,還是拓展新的產品線和市場,都需要長期戰略眼光和資本支持。
來源:聽鐘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