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前 言/基本數據
2020年3月30日,隨著《行業有話說 | 設計師們,參加調研,擁抱新機會》文章在朋友圈和各服裝群的發布,杭州市服裝設計師協會,關于2020年設計師發展調研項目,正式開始。
本次調研采取了書面問卷方式,圍繞設計師產品周轉的三大主題(直播新零售+貼牌訂貨+設計服務/賣版),用問卷工具進行在線訪談。
//回顧下問卷情況(請點擊此處)
調研工作安排步步推進。
導入前期:團隊小測、內部測試、模擬數據等方式進行內容風控和用戶填寫順暢壓力測試;
執行期:以一對一跟進的方式,確保內容的準確有效性真實度和代表性;
數據后期:運用商業智能(BI)工具,Power Bi進行可視化分析。
-
19個層面的數據可視化分析
-
共有8省21個地區72位獨立創業的設計師有效答卷(圖1)
-
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北京、上海、四川、重慶8省市設計師,完成深度調研(圖2),浙江-杭州市-余杭區是設計師分布最多的區域,占29.17%
//圖1:設計師地區分布占比
//圖2:設計師省市分布占比
01
為何要做調研:調研的來龍去脈
為什么要做《2020年設計師發展調研問卷》的項目,這么一個頗有深度和產業關注度的調研。這意味著,一定的復雜度,以致個別參與答卷的設計師,需要反復提交幾次,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完成了調研。
//訪談時間:自3月23日內測到4月10日
//平均答卷時間:1014.83秒,最長15082秒
//Sankey圖顯示正常,較慢,較快答卷時間,處于正態分布
WHY? 原因有三
首要原因:找到卓越的核心設計師,找到能持續完成交易閉環的優質供應者。
在過去的時代,服裝設計師作為供給側一方,深受“渠道為王”影響,也受“買家誘惑”。那些訂貨者,三教九流,皆是座上貴賓,哪怕往來有白條。那些流通平臺,挾持著過往流量和交易量,也紛紛向設計師伸出橄欖枝,畢竟,好事得湊一塊。
而作為產品供應者,設計師他們的業務能力和范疇是怎么樣的?他們需要怎么樣的買家和客戶與他們進行高效地合作,這問題擺在了愿意思考的人們面前。
思維轉變,在風起云涌的際遇時,尤其被疫情按下暫停鍵后。人們懵懵懂懂,仿佛已經明白:過去,甲方為上,誰擁有買家誰牛掰。現在,誰能高效低費地促成/完成買賣雙方的交易,持續的交易,誰就擁有了強鏈接和強關系,誰就可持續和生態環保發展。雖說客戶是上帝,客戶滿意度第一,但優秀的產品和供應者,才是撬動上帝的武器。畢竟,上帝也需要付租金,人工,上帝也有KPI,上帝終須面對現金流量表和利潤損益表的壓力。
這個時代是屬于上帝的,也是屬于設計師的,但最終還是屬于設計師的。要不,人們咋還天天還念念不忘,長年累月,孜孜不倦、口口聲聲,顯得有點詞貧地念叨著“爆款”、“口紅產品”、“Must to Have”等--雖然爆款的定義,也早就與時俱進了。
其次原因:效率紅利。
過去經濟發展的客觀主要原因:人口紅利。接下來,人們洞悉了發展規律的苗頭—機會極大可能在主觀,在主觀上的效率紅利和效率優勢。
過去半年,我們以面對面,一對一的方式,訪談了15位設計師。于我們而言,生動了解了設計師的需求和狀態;于設計師而言,輸出了深度訪談文,訪談短視頻等內容,也默默地嘗試了獨立IP的嘗試。
這樣做,深度有了,但效率顯然有點慢,更受外部環境影響(譬如疫情)。人們從個體個案訪談的結論中,獲得啟發,人們更需要具有群體意義的價值取向和需求熱點圖。
2020年4月22日開始的CHIC線上展買家報名工具,選擇了問卷星。英雄所見略同,英雄們相信:這,能幫助人們大大地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但航空業,酒店業,展館業、KTV業的投資者們肯定不高興,你們都在線上,用視頻會議工具完成了洽談,我們咋辦?
//問卷星公司老板,看到上面這段話,請主動打賞一點
第三原因:總得做點默默服務和付出的工作,不管有沒有可變現的利益,這是作為行業協會單位,必須持有的立場。協會希望有一天,不管是設計師,或者各種交易平臺(線下或線上),還是各類買家,大C小B,協會總能快速給予準確的數據和資源對象。幫他們降低各項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正得好。
這時,想起了杭州市貼牌分會會長沈括,在抹過眼淚后,對徐導說過的一番話:我想要做的事(全宇宙貼牌聯盟),最終買賣雙方都滿意的平臺。看得出:在S2B2C的產業環節中,無論是設計師的個性凜冽,還是平臺流量方/買家的天縱肆意,終歸不是本質。本質千古不變:你好我好大家好。這背后,需要理想,也需要付出。
02
調研后主要結論:設計師,一天到晚游泳的魚
結論一:今夕是何年?設計師們的歲月給了誰。人們太需要才華橫溢的年輕天才,鬼才,暗物質們。產業需要滾滾的后起之秀。在此,瞻望下杭州市政府主辦的“中國杰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
在具有樣本代表性的72位獨立創業設計師群體中,BI可視化數據,告訴人們幾個數據:平均34.26歲的年齡,中位數集中在34、37、39歲。站在世界頂級設計師年齡角度,我們產業的設計師還年輕,十分地年輕,正值黃金當年,年富力強;從個體職業生涯角度,人們太需要才華橫溢的年輕天才,鬼才,暗物質們。產業需要滾滾的后起之秀。在此,瞻望下杭州市政府主辦的“中國杰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
從數據中,同時發現,限于客觀環境,男性設計師的職業生命周期,至少多于女性5年以上。我們發現了4位45歲及以上的男性設計師還活躍于躬耕設計的舞臺。這個年齡段樣本中,沒有女性設計師。
人們要思考:產業該如何呵護女性設計師,讓其熠熠發光。同時,女性設計師在相對短的職業生涯中,如何更高效地獲得成就,實現價值。
//平均年齡:34.26歲
//中位數:34、37、39歲
//Sankey圖顯示:45歲是男、女性設計師職業生命分水嶺
結論二:夢想和希冀:主營業務模式、產品與自營業務能力之間的現實糾葛
//62位設計師在做女裝,做男裝有20位,童裝有13位;
//48位設計師自有板房,28位設計師自有工廠;
//12位設計師有中間渠道商,23位設計師在做直播,35位設計師有線上店,37位設計師有線下店。
數據:主營產品類別--62位設計師正在做女裝,做男裝有20位,童裝有13位;
看來也有不少設計師已經從女裝產品類別,拓展到男裝和童裝。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能力越大貢獻越大。從波特競爭矩陣的角度,我們看到了男裝和童裝設計這塊的機會。從做得人的多少,并不能完全探測未來的可能性,但市場的熱點和需求流向,人們終歸無法漠視,而過去成功點,作為設計師的成熟復制路線,更有借鑒意義,它,意味著更低的進入成本和更高的占有效率。
數據:自營供應能力--48位設計師自有板房,28位設計師自有工廠;
自有工廠,當然是實力的體現。但似乎無關設計競爭力,全球產業鏈的微笑曲線(研發端和零售端,獲得最大價值回報),在未來內需驅動的國民經濟環境下,也依舊可以體現出現實意義。對于設計師,Less is better,專注于更有價值的設計端和消費端,對于工廠,找到那些高增長高占有率的處于明星產品象限的設計師合作,各司所長,亦是一種路徑。
數據:自營渠道能力--12位設計師擁有中間渠道商,23位設計師在做直播,35位設計師有線上店,37位設計師有線下店。
銷售渠道,是產品供應商,永遠繞不開地灣。既然有灣,那也有直航線。各有各的風景,也需要各自手段和投入。當中國頭字號服裝展CHIC也在用線上方式時,如果條件允許,不妨試試那些直航線路。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放不下的利益糾葛。設計師,不像商業地產那樣,有利益本位主義和路徑依賴在制掣。線上線下能通,當然最好。
數據:主營業務模式:44位設計師以設計和生產作為主營業務;35位設計師主營設計服務和設計師品牌;32位主營貼牌。具體設計師主營業務模式請見下圖:
//上圖是問卷Q15問題,關于設計師主營業務模式多選題
//設計師姓“王”人數最多,占7名
從數據中看到:35位設計師已注冊了屬于自己的設計師品牌(Label)。因處于成長階段,需要設計服務,生產,貼牌等業務,來讓自己先生存下來。自己生的孩子自己養,還是讓別人養,或者改做他姓,重要也不重要,從一顆小樹到一片森林,時間和歲月,會記錄下這一切演變。
擁有高粘性高復購高認知的消費者群體,才是設計師品牌這個孩子,真正養大的標志。當LV都在做口罩的年代,歲月不急,人生不急。
到底要不要做男裝,童裝?到底要不要自建工廠?到底要不要找到足夠多的中間商?到底要不要做貼牌、直播或者設計服務?被這些現實糾葛困擾,真得想多了。這和上清華還是北大一樣,得走到那一步,到了可以選擇的那一步,才是真正的問題。設計師,一天到晚游泳的魚,到底為何?活下來,哪一種主營和自營,能讓設計師不眠不休的追求,愛不停休,多少喜樂在心頭,這才是標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