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往年的8月底一樣,高島屋日本橋店(Takashimaya Nihombashi)在一樓女裝層擺上各式夏裝,以及顯眼的紅底黃字 sale 標識牌,銷售人員整裝待發,唯一的差別是:沒有顧客。
往常,高島屋日本橋店的年中促銷活動期間,能夠吸引成群的消費者結伴而來,但鑒于日本疫情反復,且仍未向海外游客開放,實體零售商即便有心招攬顧客上門消費,也沒有太大的成效。今年7月,高島屋日本橋店的銷售額同比下滑18%,而這往往是一年中該門店最忙的幾個月之一。
瑞士信貸證券(Credit Suisse Securities)的日本分析師 Takahiro Kazahaya 直言:“百貨店已經成為一個消費者不想去的地方。”
全球范圍內,傳統百貨原本就一直在遭受電商的沖擊,疫情的出現更是雪上加霜。早些時候,美國奢侈品百貨集團 Neiman Marcus、老牌連鎖百貨 J.C.Penney 相繼申請了破產保護。
日本的百貨店素有全球“零售之王”之稱,亦被認為較其它國家的零售商有更強的生存力——一來是日本的電商普及率尚低,二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旅游業。但疫情的出現,直接讓這兩個優勢,成為日本百貨行業傳統商業模式的最大痛點。
過度依賴海外游客購物
日本百貨行業對旅游業的依賴頗重,部分百貨店30%的銷售額來自海外游客。
疫情對日本百貨店的第一波沖擊在今年年初。從1月27日開始,中國大陸禁止旅行團出游,此外,中國香港和臺灣、韓國等亞洲地區的赴日游客數量也大幅減少。隨后,日本加強了對入境游客的審查,直至禁止海外游客入境。
日本百貨店協會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91家百貨門店的免稅銷售額同比下滑65%至110.2億日元,免稅消費人數同比減少68.3%至13.4萬人。
3月份,90家百貨門店的免稅銷售額同比下滑85.7%至47.5億日元,免稅消費人數同比減少93.4%至3萬人。
更大的沖擊則是在4月8日之后,日本本土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要求百貨店及企業臨時關閉,以確保居民的安全,這一輪的封鎖時間超過了一個月。
日本最大的百貨店零售商三越伊勢丹(Isetan Mitsukoshi Holdings)此前表示,2020年4~6月的第一季度,銷售額同比下滑46.7%至1316億日元,凈虧損305億日元(去年同時段為凈利潤61億日元)。集團指出,因疫情導致的非經常性損失達到了122億日元。
而日本五大百貨巨頭中的另外四家:高島屋、J. Front Retailing、Sogo&Seibu、Matsuya(松屋)在3~5月期間,均出現了經營虧損。
盡管目前日本的百貨店已經重新開門營業,但高島屋表示,整個行業“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疫情令日本消費者行為發生改變
Takahiro Kazahaya 也指出,消費者行為有了不小的改變,過去,消費者習慣坐新干線去市中心的百貨店消費,花幾個小時在商場中走走逛逛,現在則是自己開車去離家近的商店,買完需要的東西就走。“這是疫情時代消費者行為的新常態,落址市中心、車站附近的百貨店不再有特別的優勢。”
5月底,日本政府解除了緊急狀態,百貨店恢復日常經營,但整體業績并未快速反彈。日本百貨店協會數據顯示,6月,日本全國百貨門店的銷售額同比下滑19%至3829億日元,大城市百貨店銷售額同比下滑了22%,非城市地區百貨店銷售額同比下滑11.3%。
而近來的第二波疫情——東京和大阪的單日確診人數創新高,或導致百貨行業的復蘇進一步推遲。
加快數字化進程能否扭轉百貨業頹勢?
實體零售商備受煎熬的同時,電商平臺則借助疫情導致的全民居家生活這一形勢,卯足了勁往前沖。亞馬遜日本(Amazon Japan)總裁 Jasper Cheung 曾表示:“盡管我們不會披露銷售數據,但顧客使用亞馬遜的頻率顯著提升,需求遠高于日常量峰值,比如說年終購物季。”
日本時尚電商巨頭 Zozo 則在7月31日表示,預計2021財年,凈利潤同比增長47%。公司首席執行官 Kotaro Sawada 表示,疫情期間,公司線上業務表現“強勁”。
全面電商化的趨勢之下,百貨店運營商也在加速數字化步伐:
-
三越伊勢丹希望,通過提高線上 SKU,推動本財年線上銷售額增長至300億日元(上一財年為250億日元);
-
高島屋表示,第一季度(3~5月)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89%,主要集中在食品和美妝品類,公司希望“能進一步加強”線上業務;
相比之下,三越伊勢丹集團的線上銷售額僅為2%。該集團指出,由于合作的多是高端品牌,后者更傾向于打造自有電商渠道,以至于集團在推廣自有電商渠道時困難重重。
但業內人士指出,即便百貨店能提高線上銷售額,電商也并不是“靈丹妙藥”。Takahiro Kazahaya 指出:“百貨店應該捫心自問,加強電商渠道真的能成為一項增長戰略么?”
Takahiro Kazahaya 認為,美國百貨巨頭梅西百貨(Macy’s)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19年,電商渠道貢獻了25%的銷售額,但公司還是在今年2月宣布關閉125家門店,裁員2000人。”
《華麗志》今年6月底的報道顯示,為了應對疫情沖擊,節約運營開支,梅西百貨宣布計劃裁員約3900人。(詳見:梅西百貨裁員3900人,預計本財年可節約成本3.65億美元)
Takahiro Kazahaya 指出,百貨店最吸引人的一點,在于集合了大量的高品質商品。“他們(百貨店)應該專注于加強這一優勢。”
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Ritsumeikan University)的教授 Shin Ikeda 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即便百貨店加強了電商業務,還是比不過亞馬遜。”
日本百貨業急需改進效率和盈利能力
業內人士指出,日本百貨店急需改進的地方,在于自身運營的效率和盈利能力。與美國百貨店相比,日本百貨店運營商更加依賴租金。這意味著日本的百貨運營商不用承擔太多庫存風險,但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商品售價。Jefferies Japan 分析師 Mike Allen 則指出,“如果仔細研究租戶和百貨店的整個成本構成,就會發現它的勞工效率特別低,而這種低效率導致的商品價格上漲,會趕走顧客。”
此外,改變傳統的樓層和商品布局,亦是百貨店運營商面臨的一大挑戰。傳統的日本百貨店銷售額主要來自服裝品類,但日本百貨店協會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服裝銷售額減少了1萬億日元。
Mike Allen 認為,百貨店運營商的選擇之一,是將更多的空間租給 Nitori、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Fast Retailing)這樣的大型專賣店運營商。例如,今年2月,日本家電零售巨頭 Bic Camera 在日本最高端的百貨店之一——三越日本橋店(Nihombashi Mitsukoshi),開設了一家門店。
Mike Allen 指出,除去疫情的影響,電商并不能完全取代實體百貨店,“百貨店并不能被完全替代,問題在于人們到底有多需要它,以及它能有多高的效率。”
文章來源:華麗志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