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于都順應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趨勢,結合本地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基礎,解決“三留守”問題,以及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需求,將紡織服裝產業定位為首位產業,并在發展思路上根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縣內紡織服裝產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大力提升行業“兩化融合”水平,促使行業實現了良好發展。
“于都紡織服裝產業2016年以來實現了三年翻番,得益于科學的發展規劃、有效的政策制定和積極的改革方針。”在“十三五”收官之際,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朱旭在接受《紡織服裝周刊》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近年來,于都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實現了連年翻番。
紡織服裝是于都縣的傳統行業,據縣志記載1920年就有使用縫紉機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有16個合作社四五百人專門從事縫紉,改革開放后外出務工人員大部分從事紡織服裝行業。2000年以后憑借在沿海學到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部分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形成了初步的產業發展基礎。2016年初,于都縣委、縣政府順應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趨勢,結合本地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基礎,統籌考慮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三留守”問題,以及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需求,將紡織服裝產業定位為首位產業,并在發展思路上根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縣內紡織服裝產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大力提升行業“兩化融合”水平,促使行業實現了良好發展。
01
精準對接、互補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于都縣近年來走的是五位一體科學布局的發展之路。
頂層設計、高位推動:聘請中國服裝協會專家團隊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從頂層設計、長遠規劃上有明晰的思路和目標,并通過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位推動,形成全社會關心首位產業、重視首位產業、參與首位產業的廣泛共識,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把各項資源集中到發展首位產業中來。
選準方向、走對路子:選擇走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明確了紡織服裝為首位產業,提出“搭平臺、強招商、優服務、提創新”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條于都紡織服裝創新發展新路。
深入行業、出好政策:在調研全國各大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基礎上,出臺符合行業特點、具有比較優勢的扶持政策,為招商引資打下基礎,集聚了很高人氣。
查缺補漏、建好平臺:加大政府投入,打造產業公共平臺,通過優化產業配套降低綜合成本,增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紡織服裝企業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主動出擊、精準招商:成立了37支專業招商隊,明確人員、明確經費、明確招商地區,實現與其他地區產業集群的精準對接,互補發展,促進了產業轉移、轉型升級。
02
搭建數字人才平臺,打造科技時尚新于都
在紡織強國建設過程中,于都進行了積極改革與政策完善,在發展中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增強人才保障。圍繞數字技術創新、智能制造、互聯網經濟發展需求,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特別是具有國際視野和經驗的行業領軍人才;鼓勵服裝學校設置符合產業發展的相關課程,創建企業對口實踐基地,培養數字經濟發展所需高層次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加快人才公寓等配套設施建設進度,為留住企業人才在于都安家落戶提供保障。
二是強化十大平臺數字化建設。在紡織服裝十大平臺建設過程中,注重融入“數字”科技元素,打造智能化、網絡化的平臺,提升平臺和使用的便捷性。
三是組建數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組建數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下屬紡織服裝研究院,主要承擔數字經濟相關知識與實用技能的教育與培訓,并圍繞數字經濟發展展開研究,將其打造為一個人才智力引進、智能技術研發、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發展和人才協同培養的于都創新創業新引擎。
朱旭表示,目前于都縣服裝學校把人才培養作為首要核心工程來抓,在全縣上下形成了以“讀服裝學校為榮”的良好氛圍,與江西服裝學院等國內知名服裝院校逐年加強深度合作,并已向教育部、人社部申請將于都縣服裝學校升格為高等專科學校,為把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打造成科技、時尚、綠色的朝陽產業提供人才支撐。
03
后疫情時代,
新模式解鎖融合發展
在談到今年全球性疫情影響時,朱旭說:“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打亂了經濟規律,服裝成為消耗量下降最為明顯的消費品。除去消費場景的改變,國際時勢的復雜性也在一程度上對服裝消費和產業發展產生影響。”對于如何應對紡織行業的重大變局,朱旭認為,后疫情時代,我們應該從三個方面把握行業發展的主動性。
一是新的生活方式,驅動生產方式變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社交隔離促進了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的線上化,加速轉型,成為產業安身立命的必要路徑。在供給側方面,傳統紡織服裝供應鏈需要轉向數字化、扁平化、共享化、柔性化、生態化;在需求側方面,品牌需要從單一的實體門店,轉向與電商PC端、電商移動端以及信息媒介的全客群、全渠道、全品類、全時段、全體驗、全數據、全鏈路的融合。
二是促進融合發展,成為產業價值延伸的重要方式。伴隨著時尚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機制的融合涌現,時尚也逐漸從“個體時尚”向“泛時尚生態”轉變,作為主體時尚產業,紡織服裝需與影視、音樂、金融、科技、飾品、旅游、城市建設等領域融合發展。
三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需突破要素瓶頸。當前,服裝產業在整個要素市場,包括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資源配置、流動層面仍存在不少的障礙,需圍繞“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新定位,構建有智慧、有顏值、有靈性、有尊嚴的新制造文明、新商業文明與新消費文明。
04
七大規劃繪制于都藍圖
站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展望“十四五”,針對于都紡織工業的新發展定位,朱旭介紹了具體規劃和實現步驟:
一是抓平臺補鏈條,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筑巢引鳳”。繼續推進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重點建設城市客廳、FDC面輔料圖書館和梧桐臺公共服務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網紅、直播等融合發展的“買全球、賣全球”紡織服裝交易市場。
二是優化扶持政策,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添磚加瓦”。修改出臺《于都縣扶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政策》(2019-2024),積極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全方位為企業提供招工服務、改善園區企業務工人員住房條件、提高園區企業員工醫療保障水平、營造崇尚技能的用人環境、抓好新員工的崗前培訓。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營造氛圍”。今年于都縣成功舉辦了 “于都縣紡織服裝產品‘擴內需、惠民生’促銷會”,吸引國際、國內采購商來于都洽談對接,有效解決因疫情原因導致的紡織服裝企業產品庫存壓力大、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積極開展服裝行業技能競賽,舉辦了2020年江西省“天工杯”服裝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為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和不竭動力。今年12月,于都將努力舉辦好“2020年中國(贛州)服裝服飾博覽會”,讓于都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激發更多創新活力,提升于都紡織服裝影響力。
四是堅持對外合作,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尋找助手”。加強與中國服裝協會合作,爭取在于都縣召開全國性服裝界會議,開展校企聯合辦班和定向培養,為各類紡織服裝企業培養產業人才。
五是政府購買服務,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輸入動力”。聘請行業專家為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顧問,長期指導和幫助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
六是完善服務體系,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開辟通道”。用好產業發展基金,建設好“服裝貸”。引進一批技術服務商和系統集成商,建設好產業高質量發展所需的智能制造、金融服務、技術創新、大數據信息服務、電商運營等公共服務體系。繼續做好“店小二”安商服務,抓好重點企業入規服務工作。
七是創新金融產品,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支撐”。搭建扶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融資平臺,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增資擴股、租賃、購買、新建廠房等提供金融支撐。積極引入融資租賃企業資源,開展融資租賃業務,推廣大型制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服務,引導企業通過融資租賃更新設備和技術改造。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效應,成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基金和紡織服裝出口兌稅基金。
藍圖已經繪就,相信于都紡織服裝產業的明天更美好。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