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以澳洲火災和疫情為設計發想,運用面料再造減法中燒燙等手法,選取紅色絎縫線通過藝術形式傳遞出作者對于大自然的思考。

秀場后臺






——
銀獎
作品:《Natural Code》
作者:吳宇娟、楊詩琳



靈感來源于一項國人遺忘千年——藍染。拾植釀酵,染一匹布,裁剪成衣,一針一線,一層一染,彌漫草木香,最初的匠心。藍染的色澤會隨著歲月的沉淀而變得不同,隨著時間的流逝,帶著自然的“印記”走向未來。緊跟未來潮流,將藍染重拾,把當下潮流與藍染技法結合,讓其重回大眾視野,復古及不失時尚。
在與設計師聊天的過程中得知此次獲獎作品最大的亮點是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潮流相結合,并在前期實驗了中堅持不懈的尋找最合適的面料,對上百種面料進行了試色,在選擇面料時下了一定的功夫。

“因為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人在接觸藍染,用這項技法來參賽,國內各大服裝賽事,都能發現藍染的身影,因此我去了解去學習,發現藍染真的很有趣,一針一線以線代筆,在白色面料上釋放魅力,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個關于藍染的系列,恰巧入了海峽杯,實現了我的愿望。”

“通過此系列,我希望鼓勵當代青年注重傳統工藝的繼承,喜愛傳統文化,把”傳承“融入生活中,與當代潮流相結合,發覺傳統時尚。希望在年輕人的推動下將傳統工藝與未來世界相聯系用服裝的語言將藍染發揚光大,撿起這份古老的技法,做出中國特色,讓它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而對于這次比賽能獲獎我感到特別的幸運,通過平臺認識到服裝之外的大神。我始終認為設計是相通的,每個設計作品背后的故事通過自己的理解轉換成靈感,是能很好的使用在服裝上的。也能讓自己對服裝有更好的把控,嘗試多種風格,對今后就業能有一定的幫助。”



在科技日新月異進步的今天,智能AI普及到了個人,打開各種APP,推送消息早已“個性化”過濾,每日的行程,個人的愛好,連家里貓愛吃什么都被記錄在程序之中……未來,大數據分析著一切,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人生軌跡就已經被安排妥當,高科技的社會環境,卻帶來了更乏味、更無趣、更低質量的生活,我們都被困在了系統之中。


銅獎
作品:《“廢”物玩家》
作者:章益裕








——
更多秀場圖



























特別獎--30萬獎金
《DIDO自動駕駛物流車》

設計聚焦在智慧物流車上,設計作品運用自動駕駛技術和智能供電技術,實現物流環節中“最后一公里”的無人化配送,服務于社區、校園、大型廠區等應用場景。


禁止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