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二)對重點市場出口全部實現增長,我國產品在歐、美、日的市場份額回升。
對歐盟紡織類防疫物資出口增長迅猛,英國脫歐后與我紡織服裝貿易往來更為緊密。

在疫情推動下,2020年紡織服裝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口罩出口的巨量增長帶動紡織品全年出口實現28.9%的高速增長,紡織品在紡織服裝整體出口中所占比重迅速擴大至52.3%,首次超過服裝(47.7%)。
即使沒有疫情,紡織服裝出口商品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調整,從大類商品看,紗線、面料作為最主要的紡織產品,出口合計占比與2019年相比下降了6.8個百分點,而針梭織服裝作為最主要的服裝產品,出口合計占比較2019年下降更多,相差7.6個百分點。說明即使紡織品和服裝常規產品出口全部下降,但紡織品的出口地位仍在不斷升高,所占份額不斷擴大。



注:圖表中口罩等產品均按HS8位碼進行統計,統計口徑略大于實際產品出口實績。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海關數據整理
2020年,紡織服裝出口額排名前五的地區依次為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和福建。其中廣東省超過江蘇再次躍居出口第二大省。五大省出口合計占全國的73.7%,占比較去年下降2.3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的產業承接效應進一步顯現,當年中部地區累計出口238.2億美元,占全國總出口的8%,比去年提升1.4個百分點。其中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均實現快速增長。尤其湖北扛住了疫情帶來的巨大壓力,在一季度出口下降30%的情況下,自二季度起開始發力,全年出口增幅高達104%。
全年出口增長主要依靠東部地區(增長8.4%)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三省出口分別下降2%和5.4%。雖然沒有實現增長,但在特殊時期,西部地區和東北三省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波動,降幅穩定在較小的區間,也說明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進步,地區間差距逐步縮小。
在疫情導致生產受阻、需求下降,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下,2020年中國紡織品服裝進口未能恢復增長,全年累計進口236.7億美元,下降4.1%。下降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上半年僅2、3月份由于國內疫情嚴重,來自海外的捐贈物資猛增帶動進口連續增長外,其余月份全部出現兩位數下降,上半年累計進口下降9.4%。下半年,國內生產逐步恢復、訂單增加,對中間品的需求回升,且人民幣匯率從貶值轉為持續升值,利于進口,使8-12月連續4個月進口實現增長,下半年累計進口增長4.4%。
從產品結構看,全年進口下降主要受紡織品拖累,紡織品全年累計進口141.7億美元,下降9.8%,服裝進口94.95億美元,增長6.2%。
按大宗商品的用途劃分,中間品紗線、面料的進口出現量、價齊跌的情況,紗線進口量、價分別下降4.2%和11.3%,面料分別下降28.3%和0.4%。最終消費品針梭織服裝依靠單價上漲實現進口額增長0.9%,但進口量下跌12.2%。家用紡織品進口額下降18.4%。
2020年中國棉花累計進口215.9萬噸,增長16.6%,連續第四年恢復增長。從全年各月數據看,進口量呈現出明顯的“V”形反轉,3月以來,由于下游需求下降,進口急速縮減,至5月跌至谷底,當月僅進口7萬噸棉花。后伴隨需求回暖,進口逐步復蘇,進口量放大,12月進口高達35.5萬噸,創近五年單月進口量新高。進口均價1651.4美元/噸,創近10年最低。
在中美年初簽署協議的利好帶動下,自美國棉花進口明顯反彈,全年進口97.67萬噸,同比增長171%,使美國奪回我棉花進口第一大來源國地位。巴西和印度分列其后,自兩地分別進口61.8萬噸和25.3萬噸。
根據中國棉花協會月報顯示,2020年,國內棉花市場受到新冠疫情沖擊,棉花生產保持穩定,儲備棉輪換有序進行,進口量繼續增加,市場供給充裕,紡織需求逐漸回暖,棉花價格波動上漲,內外棉價差加大。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棉花總產量591萬噸,同比增長0.4%。紡織企業年末產銷兩旺,紗布產量呈上升趨勢,行業趨勢向好。
12月,隨著國內紡織市場轉好,春夏訂單增加,企業原料采購熱情升溫,助推國內棉價延續性上漲;國際棉價震蕩上漲,漲幅低于國內。12月末,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128B)14963元/噸,同比上漲1594元;中國進口棉價格指數FC Index M月均為83.12美分/磅,同比上漲6.17美分。1%關稅下折人民幣13894元/噸,低于同期國內現貨1044元/噸,內外棉價差較上月末縮小155元。

疫情屬于突發、偶發事件,在短期內會對全球貿易走向形成應激效應,迅速將訂單集中到少量具備完整產業鏈并在第一時間恢復產能的國家和地區,如下半年印度訂單一度回流中國;市場的采購意向也再次轉回中國,使中國在主要市場的份額快速回升。
2021年初,全球疫情仍持續肆虐,新冠病毒仍將在較長時間內與人類并存。但隨著疫苗的大量問世和接種,疫情總有一天會過去,相信把未來關鍵的1-2年挺過去之后,全球經營秩序和貿易、投資活動將恢復正常,紡織服裝的貿易格局也會逐步回歸疫情前的狀態。其中一個主要動向是中、低端紡織服裝產業將繼續從中國向外轉移,且轉移的速度和規模將進一步加快、擴大。主要承接方仍是東南亞、南亞,以及非洲等新興發展地區。從數據上看,中國產品在主要市場的份額將延續疫情前的下降趨勢。
疫情并沒有讓全球形成合作共識,反而加劇了各國間的不信任和脫鉤。出于對經濟和產業安全的考慮,部分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不斷出臺政策吸引產業回流,促進本地供應或趨向“鄰近采購”,產業鏈區域化將成為后疫情時代的主要風潮。最突出的是美國,奧巴馬時代就提出“購買美國貨”、并出臺制造業促進法案、稅收優惠政策等多項優惠措施提振美國制造業。特朗普上臺后在全球范圍內推行單邊主義,強化美國利益優先,吸引制造業投資向國內回流。
雖然龐大復雜的紡織服裝產業鏈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就能順利回流至本地,但會促進美日等國從減少對中國依賴的角度出發,加速將采購向東南亞或周邊地區布局。根據美國公布的數據,2015-2019年的五年間,美國自中國進口紡織品服裝的份額下降了5.2個百分點,中國失去的份額主要由越南、印度、孟加拉及墨西哥、洪都拉斯等中北美國家瓜分。五年間中國在日本市場中失去的9.2個百分點的份額則幾乎全部被東南亞和孟加拉瓜分。未來隨著疫情消退,這些地區的供給條件改善,為挽回損失,將加劇與我爭奪市場,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將更加復雜嚴峻。
在競爭的同時,我國始終堅持擴大改革開放的宗旨將進一步引領我與東盟等國加深在產業鏈建設、中間品貿易方面的合作。2020年,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取得了巨大成果: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成員包括中國、東盟十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內的15個國家,覆蓋全球30%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口和出口額,是目前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2020年,中國對RCEP國家出口紡織服裝共計780.6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26.4%。對于中國紡織服裝業來說,首次與第二大單一出口市場日本建立自由貿易協定及協定中區域內原產地累積規則最為“實惠”。協定生效后,將對我國紡織服裝業擴大貿易規模及深化產業鏈合作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始終保持著友好合作關系,雙邊貿易往來不斷加強,紡織服裝貿易額持續穩定增長。其中許多國家和地區在疫情中得到中國的物資和醫療援助,與中國的友誼歷久彌堅,在疫情后也仍將與中國保持密切交往,雙邊貿易將迅速恢復并進一步擴大。
美國財政部年初將中國移出匯率操縱國名單,1月15日,中美簽訂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美方將3000億美元加稅產品清單List 4A項下產品的關稅從15%降低到7.5%。中方也相應下調了部分自美進口商品的關稅。雙方剛剛釋放善意,美政府即于1月29日簽署了美墨加貿易協定,并針對中國紡織產業發出“大招”,7月發布“新疆供應鏈商業咨詢公告”,通過“涉疆法案”、“實體清單”、“預扣令”等多種政治、經濟手段干涉中國內政,打壓和擾亂新疆正常經濟活動,對中美間正常的經濟秩序和貿易往來造成嚴重破壞。
2020年由于疫情嚴重,美國自中國進口大幅增長。2021年隨著民主黨上臺執政,美對華政策會有所緩和,單邊主義、孤立主義風向會有所改變,但美國長期遏制中國的基調不會變,對中國重點科技產品的打壓政策不會變。雖然紡織服裝尚不屬美重點遏制產品,但作為中國對美出口的大宗商品和中國實現貿易順差的主要商品,美國也勢必采取各種貿易常規或非常規手段對我紡織服裝產品形成限制和圍堵,如簽署美墨加協定、重提CPTPP,以達到孤立中國的目的。雙邊經貿關系的不確定性會在2021年及疫情之后進一步增強,對中美紡織服裝正常貿易形成更多挑戰。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已形成垂直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業鏈基礎,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服裝產業鏈中心和供業鏈樞紐,擁有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如今,我國纖維加工總量超過世界比重的50%,化纖產量約占70%,紡織服裝出口額占全球的34%,年紗產量超過2600萬噸,布產量近400億米,限上企業服裝類消費品零售額8000多億元,網上穿類商品零售額逐年遞增。面對突發疫情,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經受住了沖擊,國內企業迅速復工復產,調整產能轉產口罩防護服,為穩定全球消費和抗擊疫情作出了巨大貢獻,彰顯了中國強大的制度優勢和化解突發危機的能力。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2020年3-12月,中國共向全球出口了2242億只口罩,相當于為中國以外的全球每個人提供了近40個口罩,出口了防護服23.1億件,外科手套29.2億雙。2020年下半年,疫情肆虐全球一度導致東南亞、南亞等地無法承接訂單,致部分訂單回流中國,填補了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供給缺口。進一步證明中國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穩定的產業結構,產業韌性強,靈活度大,企業有責任、能擔當。這些優勢短期內無法被替代被超越,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占據全球主要地位。
1.我國紡織服裝產量和出口規模龐大,但利潤率普遍不高,近年整體利潤水平持續下降。目前,只有小部分擁有品牌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型、超大型企業能夠達到較高利潤回報,大多數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的利潤率依然較低,出口企業的平均凈利潤率僅有3-8%。行業整體利潤總額持續回落,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2019年,紡織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逐年遞減,4年間下降了50%,服裝服飾業利潤總額下降了38.6%。2020年,紡織業在防疫物資帶動下實現利潤總額1105.40億元,恢復7.9%的增長;服裝服飾業利潤總額640.4億元,下降21.3%。
2.多數企業微利生存,抗風險能力亟待提升。由于利潤率低,行業對匯率波動等外界因素的變化更為敏感。2020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發生了“過山車”似的波動,人民幣匯率呈現先貶后升的走勢。1-5月受疫情沖擊影響,人民幣匯率震蕩貶值,5月29日一度貶值至7.1316,跌破2008年3月以來的低點。此后,隨著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經濟全面復蘇,加之美國救市放水紓困,釋放流動性,致人民幣重拾升勢。2020年12月31日,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報6.5249,7個月間,升值幅度高達8.5%左右,超出預期,實屬罕見,全年人民幣兌美元一年內上漲了6.47%,疊加下半年出現的集裝箱供應緊缺、海運費用上漲現象,導致外貿企業,尤其中小企業的利潤見底甚至無利可賺。2021年伊始,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再度跌破6.5,加之美國擬將采取1.9萬億美元的釋放流動性救市政策,人民幣升值趨勢仍將持續。出口企業的利潤將進一步受到擠壓。
3.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生態仍有待優化,在品牌建設、節能環保、前端研發和成品設計、價值鏈掌控,以及出口定價權方面仍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需要進一步推動全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行業軟實力,成為真正的制造業強國。
“十三五”期間,中國紡織服裝對外貿易進入平穩發展階段,貿易總額和出口、進口全部實現增長,平均年增幅分別為2.5%、2.7%和0.3%。2020年,紡織服裝生產和出口在疫情下實現逆勢增長,取得圓滿收官。這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規模實力和強大韌性的展現,也是動能轉換能力的體現,更是多年來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發展質量成果的全面體現。
2021年將開啟“十四五”規劃新征程,中國紡織服裝業面臨新時代新要求,應力爭在國家支持政策的護航下,繼續深化調整,加快科技創新研發與品牌建設,推進產業升級;外貿出口在鞏固原有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產業合作;繼續尋找投資價值洼地,充分利用現有多、雙邊自貿協定優惠措施提前布局;持續補短板,增利潤,擴充軟實力;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試點內銷,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們相信,中國紡織服裝業在“十四五”時期及更遠的未來必能行穩致遠,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
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