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也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和有明顯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但近年來我國紡織業率先進入發展新常態。在國內,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成本持續上升、資源環境緊張、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在國際,紡織工業發展面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雙重擠壓”,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任務緊迫。
在這一背景下,“走出去”布局全球,瞄準全球市場、整合全球資源,成為紡織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古絲路的核心資源
“一帶一路”倡議,其深厚的根源,源自于我國與亞歐大陸國家悠久的貿易聯系和歷史情結。
2100多年前,我國古代漢朝使者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一條橫貫東西、連接亞歐的陸上絲綢之路;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代,我國連接東南亞直至亞歐國家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步興起。陸上和海上這兩條絲綢之路,共同構成了古代中國與亞歐國家貿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而以絲綢為主的紡織品貿易,成為這兩條通道上綿延千年的血脈,源遠流長,見證了中國曾經有過的歷史輝煌。
■ 以絲綢為主的紡織品貿易,見證了中國曾有過的歷史輝煌。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啓了交通要道,打破了游牧民族對絲路貿易的壟斷,讓西行變得容易。后來,漢武帝為了促進這種貿易的發展,鼓勵大家到西域各國去經商,還大量招募商人,并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吸引更多的人從事絲綢之路貿易活動,從而推動了與西域之間的經濟交流。
同樣,西漢時期從中國廣東向外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就已遠航至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公元一、二世紀,聚居在地中海的商人更是以印度東海岸為中轉基地,從海上向中國伸出了觸角,開始了貿易往來。到了唐代,這條運輸絲綢到西方的航路,通到了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最遠達至今天伊拉克境內的巴士拉。十五世紀初鄭和七下西洋,更是把海上絲綢之路帶到了一個鼎盛發展的時代。
隨著中國絲綢等紡織品源源不斷地運往中亞、西亞及更遙遠的西方,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絲綢之路雖然以絲綢貿易為開端, 但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貿易的范疇,已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的象征。那時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應該首推以絲綢為代表的包括茶葉、瓷器和四大發明在內的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
“一帶一路"助開新局
一直以來,紡織業都是我國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在繁榮市場、吸納就業、增加收入、加快工業化以及滿足人們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質、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等方面,貢獻良多、成就斐然。
■ 在古時的中亞、西亞以至非洲、歐洲,絲綢都被視為珍品。
據《當代中國對外貿易》一書記載: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間,創匯在十億美元以上的商品,當時是三個,除了石油,還有兩個是紡織品:服裝和棉布;創匯在一億美元至十億美元的商品中,前十五位中紡織品占了七席,分別是棉花、棉針織品、抽紗、棉滌綸布、綢緞、棉織品、棉紗。現在的外貿創匯大戶,家用電器和彩色電視機,那時才剛剛冒個尖,排在13和15位。紡織品年出口總額,曾經超過石油居第一位,1988年達82.5億美元,占當年整個出口總額406.4億美元的20.4%,可見,紡織品貿易對我們國家有多么的重要。
近年來,紡織品貿易格局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已占全球份額的38.55%;而據海關總署統計,201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出口貿易額為2906億美元。其中,出口2672.5億美元,約占我國當年出口總額的12.7%。這表明,我國的紡織品貿易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權重大,責任也大,挑戰更大。當前,我們面臨著嚴峻的外貿形勢和不少制約因素。一是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主要出口市場需求回升的可能性較低,疲弱態勢短期內難以改善。二是產業競爭更加激烈。東盟及非洲、拉美等一些勞動力成本低洼地國家,正在進入和成為未來的紡織業制造基地,產業轉移和行業訂單外移,正在對我國紡織品貿易構成挑戰。三是國內成本不斷上升。近年來,我國紡織品原材料與人力成本逐漸上升,勞動力成本則接近東歐國家水平。四是缺乏有效的增長點。根據預測,今年紡織行業零增長可能性加大。五是我國紡織企業除了面對外部競爭外,還要面臨更多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尤其以印度、秘魯、巴西較為突出。
面對各種挑戰,我國紡織企業要加快轉型、調整,積極響應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把眼光和視野,從傳統市場轉向更加開闊的世界,成就一個同樣能夠發展、能夠取得成功的新格局。
新思路走出新出路
當前,我國紡織業正進入一個大調整、大發展的時期。隨著“十三五”各項政策的實施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成為紡織品貿易的新增長點,我們適應全球競爭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市場謀劃和布局水平將進一步提升。對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一定要調整市場布局。三大傳統市場,依舊是我國紡織品出口的主戰場,競爭要著力于全面提高質量,以發展中高端產品為主;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我們可立足于現有基礎,大力開拓和深耕南亞、中亞和中東歐市場。對東盟,則要加強產業鏈融合,實現部分產業轉移。通過平衡布局全球市場,實現我國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企業一定要轉型升級。信息時代由于科技進步,產品升級換代速度極快,人們對商品的需求方向以及商品的性價比要求趨于精凖,數量需求在下降,質量需求在提高,致使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隨著國際市場對中、高品質產品的追求,我國原有的紡織品外貿優勢在減弱,原有的生產模式已難有大的發展。企業應該改變以往的生產策略,通過創新來增強競爭力,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加快完成轉型升級。
三是一定要精心做好產品。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要為市場或社會提供最好和最優質的產品及服務,從而獲得利潤,以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去開拓市場,不能因為其需求檔次低,就粗制濫造,砸了我們的牌子,毀了我們的形象。
四是一定要注入文化的元素。在“一帶一路”上,我們要學會通過產品與各國進行文明的對話。我們的紡織品服裝,既要善于用我們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來影響人,也要善于用我們的文明發展和技術成果來感染人,從而引領潮流、引導消費。當然,這也應該成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追求的更高目標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