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70周年
建國初期,由于經濟條件所限,衣服不僅顏色、樣式單調,幾乎每一件還要成為“傳家寶”,修修補補縫縫改改一家人輪著穿。當時幼小的孩子穿的都是粗布衣衫,鞋子都是手工制作的布鞋,年輕的姑娘則穿著當時非常流行的來自蘇聯的布拉吉連衣裙,小伙子則是中山裝。對普通工人和農民來說則是工裝服。當時最時髦的打扮就是藍色或者灰色的背帶工裝褲和白襯衫。
在憑票購布的時代,大哥穿的衣服給二哥穿,二哥不合適的衣服給弟弟穿。衣服都已經很破了,既看不出來顏色,也有了補丁。那時候的他們哪里談得起什么是“時尚”。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60年代,受詩詞“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影響,軍裝是最時髦、最體現革命化的服裝,尤其在青年學生中盛行。工人、農民、教師、干部、知識分子中相當一部分人也穿起了軍便服。
隨便翻翻60年代的結婚照,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標準照,可見當時國人對軍裝的癡迷程度。

隨著我國紡織工業的初起步,有一種不用棉花就能織出來多種顏色的布料——滌綸,不僅掀起了一股服裝時尚風,也結束了國人“大改小、舊翻新,補丁摞補丁”的粗布時代,開始邁向服裝新時代的大門。
80年代初期,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農業和輕紡工業的發展,布匹供應日趨豐富,棉紡織品、化纖制品的種類樣式越來越多。中國港臺地區甚至國際上流行的一些服飾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比如,伴隨著霹靂舞紅極一時的牛仔褲、健美褲、喇叭褲、蝙蝠衫,彼時不僅衣服的顏色、樣式不再單調,潮流服飾更是快速更迭著。
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服裝市場也空前繁榮,除了款式之外,衣服的品牌、質感和面料也成為購買時的選擇標準。穿衣不再是為了避寒保暖,而是自身氣質、品位和生活態度的表現,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這從當時的一句俗語可見一斑:“不管多大官,都穿夾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褲。
一直以來,服裝行業被鎖定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低端產業”、“低附加值制造業”……這是服裝行業揮之不去的一大困擾。但是,紡織服裝人70年來不斷進取,從高新面料的研發,到智慧工廠的探索,把中國的服裝產業引領在時代的前端。
科技的發展,使得裁縫這門手藝產生了巨大改變。尺子和剪刀,已經演化成為多種多樣的工業化設備,自動縫紉機等如今在服裝行業里已經比比皆是,自動裁剪機也在蓬勃發展。
電腦自動化裁剪機,不僅對面料的加工工藝有所提升,而且速度更快,更加精準。實現快速下料,快速出料,快速生產,特別是針對訂單量小、款式多、貨期時間短的客戶,完全契合現代服裝柔性化制造生產需求。
除了自動化的裁剪流水線,業內還蛻變出可以充分利用龐大的互聯網優勢,對裁剪生產進行數字化管理、智能化驅動,讓服裝生產更加有效益,這就是一“易裁剪”云平臺。

易裁剪,作為服裝等柔性材料的智能裁剪快速加工公共服務平臺,在工業互聯網+時代趨勢下,融合先進技術、整合行業資源。在全國服裝產業集群地全面構建智能裁剪連鎖門店,輸出標準化、專業化的運營模式,以創新為驅動力,以產業互聯為目標,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為引領,自主開發“裁剪saas”為裁剪車間賦能,著力構建以智能裁剪為開端的智能制造的產業發展鏈。
服裝作為傳統制造行業的代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軟件與自動服裝設備將解決服裝行業的發展難題,不斷助力企業生產效率化,更高質量,以滿足更加新奇、時尚化的世界服裝趨勢。
文章來源:易裁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