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備課的需要,查找了一些有關歷史上世界工廠的資料。現將有關資料以及由此引起的幾點思考整理如下。
什么是世界工廠?世界工廠有哪些?
考察歷史上的世界工廠,先要明確兩個問題。第一,達到什么樣標準的國家才可以被稱之為世界工廠?第二,在歷史上曾經被稱之為世界工廠的國家有幾個?
先說第一個問題,達到什么樣標準的國家才可以被稱之為世界工廠?。顧名思義,世界工廠規模要足夠大,工業門類要比較齊全,在產品總量上要位于世界前茅;其產品有相當部分是為世界市場而生產,其貿易額尤其是出口要占一個舉足輕重的比重;在生產能力上,至少其中一些主要主要工業產品,要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再說第二個問題,除現在的中國之外,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世界工廠有幾個?沒有爭議的有兩個,即英國和美國。此外,還有一個可算可不算的,就是日本。在中國替代美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前,日本在兩個關鍵數字上確實從來沒有超過美國。以制造業增加值衡量,美國1997年為1.38萬億美元。日本最接近的時候是1.28萬億美元。從出口總額看,美國最高為1995年的5830億美元,而同期日本的數字是4430億美元。
據此,有人認為,日本從沒有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我的看法是,日本雖然在兩個數字上從沒達到世界第一,但從汽車制造,家用電器和半導體產業在世界市場所占份額及影響力來說,至少可以算半個吧。而且,世界工廠也不能限定在同一時期只能有一個吧。
英國、美國、日本
先說英國。在英國經濟的鼎盛時期,其生產了約占世界總量三分之二的煤、約一半的鐵、七分之五的鋼 、約一半的棉布 、四成的金屬器件,工業產值占世界總產值的比重達4成。從中可以看出,英國是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世界工廠的直接內在動力是源于能源與動力革命的推動。英國的煤炭儲量非常豐富,1700年,英國的煤產量是世界其他國家煤產量總和的大約5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經濟生產中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發達的煤炭工業促使蒸氣機不斷改良,從而為經濟活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動力。
再說美國。美國立國的時候,還是一個農業國。制造業產值僅占全球的0.8%。后來,美國崛起是接過英國制造業強國的位置。在1894年的時候,美國就一舉超越了當時的英國成為了世界上工業生產總值第一的國家,其工業總產值約占世界的30%。在1915年,僅美國福特公司一年制造的汽車,就是德、英、法等國總和的14倍。到了1913年的時候,美國工業總產值已占世界工業產值總量的1/3以上。這也就是說:早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就已經代替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新的“世界工廠”了。
到1920年代后期,美國制造了全球85%的汽車,拍攝了80%的電影,生產了42%的商品。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時候,美國制造業的產值占到全球的一半還多。二戰期間,在美國參戰的三年多時間里,美國一共建造了航母147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美國人當時一年就可以生產飛機4.7萬架,坦克3萬輛,也就是平均每天生產128架飛機和82輛坦克。從1895年到2009年,美國在制造業世界第一的位置上持續了114年。美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內在動力也是眾所周知,科技革命與西部大開發。
日本的情況有點特殊。日本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的過程。從80年代開始,日本制造業的競爭力就開始逐步超過美國。在90年代初期,日本工業達到頂峰。日本汽車在汽車制造業首屈一指的美國攻城略地,日本的家用電器充斥世界各地,甚至半導體產業也后來居上。但限于國家規模等原因,日本在經濟規模上始終沒有登頂世界第一的位置。
成為世界工廠的諸因素
回顧世界工廠形成以及轉換替代的歷史,有這樣幾個問題是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探討的。
先發國家與后發國家。從歷史上看,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都是屬于早發展國家。因此,這兩個國家成為世界工廠,都與其當時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分不開的。在17世紀中葉英國獲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并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給英國提供了無限豐富的廉價原材料和廣闊的市場。到18世紀中期,英國的工業產值達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出口貿易占了全世界的20%。美國,是一個不怎么熱衷于建立殖民地的國家,而主要是通過金融、科技、軍事和價值觀,形成自己的影響力,并主導整個世界經濟。但美國同樣面臨世界市場的問題,在大蕭條之前,生產能力非常的強,大量的產品生產出來,但是國內市場的規模相對狹小,于是,大量的產品出口到歐洲以及世界其他的地方。因此當時美國貿易順差、外匯儲備都是世界第一。
工業與科技革命。英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源于能源與動力革命。蒸氣機使得工業發展擺脫了人力、畜力、水力、風力等傳統動力源的依賴。自18世紀后期,蒸汽機在采礦、冶煉、紡織、機器制造等行業中都獲得了迅速推廣,使英國工業生產能力快速增加。從1766年到1789年,由于蒸汽機的使用,英國的紡織品產量增長了五倍。巨大的成本優勢使得英國的紡織品出口到全世界。而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工廠,是因為在19世紀末,內燃機、電力、汽車、飛機等新技術首先在這里首先得到應用。與此相伴隨的是,美國誕生了一大批世界級企業,如通用電氣、福特汽車公司等。這兩個世界工廠因為是在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基礎上形成的,因而能夠在當時的世界經濟中處于頂端位置。
勞動力與人工成本:從英美兩國來看,盡管工業革命時英國按照大英帝國的口徑算,人口有3億之多,但本土人口還不到一千萬,美國的海外移民一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這兩個國家成為世界工廠的勞動力主要來源還是城市化,即農業人口向工業人口的轉移。在十四、十五世紀的圈地運動中,英國數量眾多的底層農民被趕出土地之外,成為沒有固定生計的流民,紛紛進入城鎮當中尋找工作求得生存。從1760年到1881年一百多年的時間,英國的城市化水平由開始的10%左右提高到后來的72%,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城市化的國家。美國在30年代大蕭條之前,城市人口也達到大約50%。這里還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是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與勞動力成本。美國后來工業的衰落,與勞動力成本增加的因素有直接關系。
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會不會被取代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標志性事件出現在2011年,這一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51萬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3.0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到目前,中國工業增加值總量比美國、日本、德國、英、法加起來都多。同時,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
第一,中國作為后發國家,沒有殖民地,,沒有自己專有的海外市場,現在又面臨嚴峻的國際和地緣政治環境。而世界工廠所具有的產能,一定會遠遠超過本國內部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一種融洽的國際環境是至關重要的。以美國為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本來是大贏家,而且是首屈一指的世界工廠,但當時的美國依然拒絕領導世界,美國國會拒絕了在《凡爾賽和約》簽字,不想挑戰英國霸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確保自己寬松的發展環境。
第二,沒有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基礎。英國和美國之所以能發展成為世界工廠,主要原因是新技術、新產品的廣泛應用,導致生產力快速提高,成為世界領先的工業中心。而目前中國的制造業,大部分是屬于生產組裝,相當一部分是代工型經濟,缺少能引領全球的重大科學技術進步,因而在世界經濟價值鏈中處于低端位置。這種模式,在初期的模仿階段,可以迅速縮小與先行者的差距,但在距離縮小之后,就會因為缺少領先技術而現出后勁不足。
第三,人口紅利消失。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冷戰結束,全球化進入新的階段,西方國家加快產業轉移的速度。二是中國的人口和勞動力紅利開始釋放出來。但中國的勞動力數量從2014年左右已經開始下降,人口和勞動力紅利將逐步減少甚至消失。有消息說,現在有些產品在美國生產的成本已經低于中國,我不知道這種情況占有的比例有多大。而且,現在中國正面臨第二次勞動力轉移,第一次是從農業到工業的轉移,第二次則是從工業到服務業的轉移。現在一些年輕人寧可送外賣也不愿到工廠打工,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而在另一方面,現在印度、越南以及東盟一些國家正在暫露頭角,成為新的制造業基地。一些著名的企業,如蘋果公司、特斯拉、三星集團、阿迪耐克廠等,正在開始把他們的工廠想這些地方轉移。而這些地方的總人口已經超過20億,而且人口的年齡結構更為年輕。正因為如此,人們在談論這些地方會不會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