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趕”字,總是和依文集團不期而遇。
“趕集”——2020年小年夜,依文集團把“深山集市”開進了北京王府井購物中心。來自云貴高原的繡娘們和都市消費者,過了一把“趕集癮”。
“趕制”——2020年春節過后,依文集團開始轉產擴能,日產數萬件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助力抗疫。
與“趕”相呼應的,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深山集市”選擇的數字化轉型生存。
“深山集市”,并不在深山。相反,它一直選擇在一線城市的商業黃金地段開集,每每成為當地的一場文化消費盛會。而在2020年的春天,在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影響下,深山里的繡娘們也期待著早日復工復產。于是,在直播視頻的浪潮中,“深山集市”也選擇走進線上、搬進直播間,聚集粉絲帶貨,讓流量與銷量進行轉化。依文集團董事長、依文·中國手工坊創始人夏華在直播中表示:“我們讓繡娘們在疫情期間擁有了自己的集市,擁有了自己應該有的這份收入。”
夏華在直播中向網友展示獨臂繡娘梁忠美的精美蝴蝶繡片 來源: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此次疫情期間,夏華和她的團隊一直致力于三件事:轉產擴能制作防護服,幫助中小微服裝企業復工,教深山里的繡娘直播帶貨。在互聯網數字經濟中,依文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也給“深山集市”的品牌賦予了更多的內含與意義。從深山集市到都市商圈再到“深山繡娘直播間”、從高級定制到醫用防護服再到繡娘的“云復工”……依文集團的每一次跨界、每一次牽手、每一件服裝都帶有別樣的溫度。
結緣民族手工藝17年間,夏華和她的團隊多次走進貴州、云南、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尋找散落各地的中國傳統手工藝。2018年,依文·中國手工坊發起“深山集市”,文創賦能的民族傳統藝術亮相都市商圈,至今已在全國17個城市開集。
“遇見武漢——2018 年 11 月 24 日,依文·中國手工坊聯手武漢漢街萬達廣場舉辦“深山集市” 依文·中國手工坊供圖
“集”好物,聚人氣。深山集市走進都市,在北京王府井購物中心、三里屯、僑福芳草地,上海、深圳、南京、武漢、成都等城市的萬達廣場……繁華都市響起了來自大山深處的歌聲和叫賣聲。
山里山外,人們慕名而來。與其說是趕集人,更像是赴宴者。流光溢彩的都市商圈,人流、物流、信息川流不息。而此時,他們把目光聚焦在了苗族刺繡、布依族印染、彝族百褶裙、哈尼族梯田紋飾……
2020年1 月 17 日,“‘筑夢深山—千年彝繡’深山集市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專場”在王府井 APM 舉行
來自貴州臺江縣的74歲的苗族繡娘潘玉珍也趕來了,她一邊忙著手里的刺繡活兒,一邊等著集市開集。近年來,跟隨著深山集市團隊的腳步,潘奶奶已經去過不少大城市。而更讓她欣慰的是,她們把象征著中國民間手工藝“匠人精神”的“龍旗”傳遞給了下一代的繡娘。
74 歲的貴州苗族繡娘潘玉珍在深山集市制作苗繡手工藝品
集市,成為大山的另一個入口。2003年,夏華初到貴州黔西南山寨,就被布依族的刺繡工藝和刺繡紋樣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動。隨著和繡娘們朝夕相處,夏華漸漸得知大多數繡娘是從小跟著母親學習刺繡,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大山,繡品也只能賣給偶爾來的游客。因為生活困窘,很多技藝精湛的繡娘被迫轉行,精湛的民族傳統刺繡工藝瀕臨失傳。
“每一次當我聽到哪家的老媽媽離世了,那種刺梨花再也沒人繡得出了;誰家的閨女進城打工了,她家的繡法要失傳了,我都覺得可惜。”夏華思考著,為什么我們中國的這些傳統手工藝難以走出去?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純手工、有溫度的藝術品,并且使用它們,傳承它們……于是,夏華創辦了“依文·中國手工坊”,她和設計師們尋訪深山,將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挖掘、整理并賦予時尚意義,將散落在深山中的繡娘帶上更寬廣的舞臺。
依文·中國手工坊尋找到的深山繡娘
繡娘們在“深山集市”現場進行網絡直播
繡娘在北京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進行技藝展示。新華社記者 王君璐 攝
2018年8月在北京僑福芳草地商場開集的深山集市,體驗式展賣持續了兩個月。酷暑時節,裝點成夏季深山的嘉年華,給都市購物商場帶來“大山的清涼”。集市整體以藍染和百褶裙為主視覺元素,還原著大山深處的趕集氛圍,消費者如同穿越時空,過了一把“深山淘寶”的趕集癮。僑福芳草地與深山集市的攜手,是一次民族文化與商業經濟的共贏,未來將有更多合作的空間。
深山集市·仲夏深山專場開集現場
2018年,北京女企業家協會會長安鐘巖成為了深山集市的首位“市長”。這位“市長”的職責,就是為集市站臺,號召更多都市人走進“深山”尋好物。據統計,目前約有5000萬消費者走進全國各地的深山集市。
深山集市創建了一個共享的模型。通過采取分成制與商場合作,投入共擔,收入共享,凝聚消費者,共享流量紅利,平均一場持續數十天的集市可帶來常規店鋪半年的銷售額。
“精準脫貧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依文·中國手工坊歷時17年,走進大山深處找到了這群繡藝精湛的女工們,幫助她們用手中的繡花針,過上了脫貧致富小康生活。在深山集市的帶動下,1.3萬余名各民族的繡娘走向都市,走向市場。“每個人都在向美好生活前進。我們的企業趕上了改革開放大潮,現在我們也要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以深山集市為紐帶,將民族地區的手工與文化帶到都市,讓勤勞的鄉親們通過雙手擺脫貧困、改變命運,這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夏華說。
近年來,深山集市為貴州、云南、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區的貧困村寨和中小手工藝企業累計創收數千萬元;依文·中國手工坊與近百位企業家參與共建近1200座繡夢工坊,一間工坊能為深山鄉村里的5位繡娘帶來上萬元的年收入。對于深山里的繡娘而言,真正實現了“背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
深山集市·內蒙古草原集市專場
消費者在深山集市·大理專場與白族手藝人互動
憑借一雙巧手繡出的圖樣,“繡娘”潘玉珍2018年的收入就已達152萬元,更成為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據說馬云都是她的“粉絲”。每一場深山集市,潘奶奶總能結識許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繡娘姐妹,大家在手工坊的大家庭互幫互愛、親如一家。
貴州繡娘、非遺傳承人楊曉珍則選擇了一條不同的發展之路。她堅守在自己的繡夢工坊里,傳承蠟染工藝,帶領當地手藝人脫貧。2016年,依文·中國手工坊在貴州織金縣珠藏鎮為楊曉珍成立了簽約工作室。之后,她開始培訓村寨里的婦女刺繡、蠟染技藝。如今,已有3000多名學員來到她的繡夢工坊學習蠟染技藝。“我這里就是一個中轉站,一頭連著外面的市場和訂單,一頭連著有手藝的村民。公司在織金全縣范圍內帶動146人從事蠟染刺繡,人均每月有3500元的收入。”楊曉珍說。作為傳統手工藝師,她還受邀前往日本參加中日建交四十周年文化交流,并被清華、北大等高校邀請展示苗族蠟染、刺繡工藝。
截至目前,依文·中國手工坊依托“繡夢扶貧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近100個村寨“家庭式繡夢工坊”,讓上萬名繡娘在家鄉重拾針線,也為鄉村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僅在貴州黔西南州,“繡夢扶貧計劃”就已建造16座獨具民族特色的村寨手工藝博物館,打造10余條深入原生態村寨的“繡夢之旅”旅游路線。
從貴州黔西南到云南巍山、大理……依文·中國手工坊的匠人地圖正在不斷深入更廣闊的民族地區。
2019年4月,依文·中國手工坊走進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與自治區婦聯舉辦“布絲瑰”蒙古族特色刺繡手工藝品訂單培訓班,對當地120名繡娘進行培訓,與都市商業嫁接起產業鏈。通過手工坊設計師的二次創作,在特邀工藝美術師倪金芳、金志琴參與指導下,學員刺繡工藝在現代化的服飾和文創作品中不斷精進,體現著新時代的草原力量。
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婦聯聯合依文集團打造“草原繡夢·巾幗匠心”EVE CINA主題時裝秀
通過訂單式培訓,繡娘所制作的手工藝品不僅有服裝、鞋等服飾產品,還將各種手工技藝應用到了筆記本、鑰匙扣、IPAD皮套、家具等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中。通過IP授權及合作方式,推動更多的衍生品開發,將民族傳統文化及手工技藝賦予商業價值。
布依族刺梨花筆記本
Q版手工絹人娃娃
2019年初,依文·中國手工坊走進青海西寧為當地100名婦女進行手工標準化培訓,并結合手工行業現狀,帶來了針對青繡定制的快手營銷課程,讓繡娘當起“直播網紅”。當年的“雙十一”,淘寶人氣主播薇婭在“脫貧攻堅·青海專場”,現場直播帶貨青海繡娘制作的青繡掛件和刺繡筆記本。
全國婦聯發展部部長在王府井深山集市現場表示:“‘深山集市’把貧困地區的婦女與北京連在了一起,希望將來會有更多貧困地區婦女的手藝和傳統文化向全國去傳播,向世界去傳播,講好中國婦女發展的故事。”
未來,夏華計劃和團隊去西藏、四川等地尋找更多的繡娘和傳統手工藝,計劃今年讓10萬繡娘的作品進入數據庫,成為可以接訂單的簽約繡娘;在更多的城市開設深山集市,讓更多的繡娘走出大山,讓更多的消費者體會到繡藝之美。當傳承千年的“老手藝”遇見“心零售”,“繡夢”之路在傳承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助推民族地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2018年,幾位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從倫敦來到貴州的大山深處,他們是國際時裝品牌Burberry(巴寶莉)集團董事會主席莊貝思爵士,英國商務大使、B&H中國文化創意中心聯合創始人芭芭拉·賈琦女士等英國時尚界的頂級人物,此次他們來到中國,為的是大山深處的一群繡娘。
伴著織布機吱呀的聲音,和著少數民族的古歌回聲,來自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9位繡娘,登上了國際時裝周的舞臺,身著民族織繡元素時裝的模特們穿行在繡娘之間,讓這場時裝秀如同一首娓娓道來的敘事詩。
2017年中國國際時裝周
真正走進深山繡娘的家中,感受到她們生活的變化,芭芭拉·賈琦感嘆道:“這些美麗的圖案從貴州深山來到北京,走向世界,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藝術之美,真正成功地將深山中的藝術帶到了現代都市中。”
如今,由芭芭拉·賈琦和夏華共同發起成立的B&H創意平臺,作為中國美學走向世界的橋梁,通過全球設計力量,展示中國傳統手工藝與國際時尚的結合,帶動中國繡娘發展“指尖經濟”。同時,來自全世界的設計師都能將依文數據庫中的傳統刺繡變成時尚元素,應用到服裝、家居、飾品、箱包、文具等領域,銷往全球。“某種程度上,我們變成了‘滴滴’,將供需雙方對接,提供服務。”夏華說,目前,已有數百名繡娘與國內外企業合作。
2019年,依文·中國手工坊第三次帶著繡娘來到倫敦,呈現“繡夢中國·風花雪月”的大理元素。“我們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夏華說。
對繡娘潘玉珍來說,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走出國門,倫敦對她來說也并不陌生,她曾兩次代表中國匠人站在世界時尚舞臺上。2017年在倫敦舉行的“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英國行——慶祝中英建交45周年”主題活動中,依文·中國手工坊把黔西南傳承千年的民族文化,打造為“繡夢”主題時裝秀,首次登上世界時尚舞臺。“過去我從來不敢想象自己能走出國門,把我們中國的文化帶到這里。希望你們能夠喜歡我們的刺繡。”作為依文·中國手工坊簽約繡娘中的一員,潘奶奶與依文一起,從大山走到都市,從都市走向世界。
深山集市·內蒙古草原集市專場上外國游客在了解民族服飾
與此同時,優秀的民族文創產業也吸引著全世界走向中國。2019年,第十四屆北京文博會以“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為主題,為全國12省區市和世界80多個國家、地區代表團組提供交流平臺。依文·中國手工坊帶著“深山好物”亮相2019北京文博會,展現著民族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具的作品,讓世界看見中國傳統美學的生機與力量,繡娘及其傳統手工藝所展示的文化,正成規模、成體系地進入國外市場。
“我們現在已經尋訪了20多個民族的繡娘,今后,我希望為56個民族都打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文創品牌,用最時尚的方式去講述最傳統的中國故事。”夏華說。
為積極響應國家共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號召,依文員工堅守在一線,緊急聯絡應急物資,開通綠色通道運送物資,籌集價值120萬元的醫用物資,捐贈武漢、北京、云南、貴州等全國各地。在籌備過程中夏華發現,防護資源缺口仍然很大。
作為服裝行業的龍頭企業,戰“疫”當前,依文集團發揮自身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及生產優勢,積極投入到隔離衣和防護服的研發及生產中。10個晝夜,依文集團以最快速度改造6條生產線建立了10萬級凈化車間,新建防護服生產線正式投產。
決定轉產擴能的背后,是一個又一個考驗。防護服的壓條是生產中最核心的環節之,一件防護服的壓條長度大約10米,這道工序要求工人熟練操作壓膠機,迅速地將防護服的針孔和線腳壓膠密封,以確保防護服的隔離性。一個熟練的壓條工,每天能壓制200件防護服。這道工藝可以保證防護服上每一個有針眼的地方都能被密封,為醫護人員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目前,依文集團已經實現日產防護服35000至50000件、隔離衣60000至80000件。“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依文集團生產的防疫物資除供應國內抗疫外,也陸續發往日本、韓國、非洲等疫情嚴重的國家和地區。
抗擊疫情,依文在行動
3月13日,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給依文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發來感謝信,對“依文人”在疫情期間所作的貢獻表示感謝。
17年前的春天,“非典”之后的依文集團在困境中轉變傳統零售模式,開始嘗試定制管家服務。在精益求精地追求服飾之美的過程中,夏華團隊多次前往民族地區收集尋訪民族服飾、紋樣等傳統手工藝,將少數民族繡娘帶到都市商圈,讓深山里的好物走進百貨商場,在“心零售”中找到新的主人。
傳統的民族手藝,遇見數字經濟的網絡直播,電商扶貧、直播助農將會讓“深山集市”走出更多的“直播繡娘李子柒”。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夏華和她的繡娘伙伴們在網絡直播中挖掘出了新的“深山集市”。夏華團隊用兩個多月時間教繡娘學會做直播,“老人家不會,就找老人家的女兒、孫女開直播”。從繡娘的生活,到如何繡出一幅作品,到電商帶貨,在直播中,網友們看到了更多的“大山中的李子柒”。疫情過后,春暖花開,“云端”的集市會一直繼續,而實體“深山集市”的下一次“開集”,也不遠了。